阅读历史 |

第 175 章 地理历史、农业13(1 / 2)

加入书签

【为了吃饱,宋朝农业器具,及农业技术体系都发展成熟,元朝农业也只是在宋基础上进行完善微调,如积肥法】

笔速如刀的刘启:啊?宋就讲完了?

这位讲述学子你不行啊,你得向我刘氏后人学习,把细节掰碎了讲,重复讲,重点讲,你讲三日朕绝不嫌吵。

天下山川地势不同,南北气候亦有不同,在他认为后人讲农业,其重量当超过‘龙凤猪’篇章才是,没想到竟是囫囵吞枣,匆匆下肚的敷衍。

但他左右不了后人想法,天幕讲述仍在继续,刘启来不及失望,只能提笔继续记知识点。

【宋地力更新法传到元时,主流的积粪加工法有三类:

沤粪法:家里地上的土、灶里燃烧后的灰、无用的糠秕、树下的落叶等等,全都集中在坑里,合以粪汁自然腐熟数十日,粪成。

火粪法:在田地里挖坑,把积腐败叶、稻草等茎植放入,点火煨烤土地,既能增加有效养分,又能在冬日暖土使苗易长。

发酵法:主要用于饼肥制造,宋盛行植物油,榨油同时会剩余许多残渣,这些残渣被施入土中,或是用来追肥都是上好肥料。

....

到清朝时,杨屾在‘知本提纲’中总结出酿造粪壤十法,即人粪、牲畜粪、火粪(草木灰、熏土、炕土、墙土等)、泥粪(河塘淤泥)、骨蛤灰粪、苗粪(人工绿肥)、渣粪(饼粪)、黑豆粪、皮毛粪十粪。

总之在农人眼中,没有废弃物,所有无用之物,都能转为有用物滋养庄稼】

南宋

陈旉(农学家)边听边点头,他历经南渡战乱,深知农业乃天下根基,天下稳定后不愿做官,反而立志要精通‘樊迟之学’(农圃之事),写就一本农书教会世人耕种。

在他看来农耕过程中,地力保新对农耕非常重要,地力不肥粮食不丰。

经过几年摸索,火粪法、发酵法均记在他正写的‘农书’中,但...他眯起眼,细想清朝粪壤十法...他要亲试十法,再看能否改进。

农家用肥最好如神迹所言:把无用之物转为有用之物,皮毛粪太过奢侈,不符合农家所用。

【元农业发展性不多,但元朝在乡下用‘农桑之制一十四条’,推广村社组织,规定其行为规范,这是历朝中头一回】

天幕贴出一十四条,不少读书人连忙拉住家中娃,指着空中墨字教其认字。

立社:各村五十家为一社,选通晓农事的老者为社长。

不及五十家者与近村合为一社,地广人稀无法相合的,各自为社。

劝诫:不种田、不孝父母不敬兄长及凶恶者,当劝解诫让其悔过,不悔者罚为本社夫役。

互助:社中有疾病凶丧之家,社员要合力帮助,如果一社遭灾比较多,附近两社帮助。

忽必烈看着天幕上熟悉的十四条,心中升起了几许信心,或许他能好好治理汉

民?

可惜信心还未升空,又被天幕一巴掌拍了下来:

【这类村社组织直到现代都还存在,比如:人民公社、周家庄合作公社等等;

可惜元朝村社没有扩大到全国,原因有二:

一:元的政策执行力度不咋地,对全国特别是江南管控力不强。

二:元朝豪夺民产非常常见,元贵族驱赶百姓占地放牧,江南豪家享封君之实,无印节而有官府之权,双方都是恣纵妄为,靡所不至的做派。

正因受到的欺压太多,所以村社组织一旦落实就扎根发展】

房进摇头轻叹:【没办法,如果说宋是个别地区变成农奴制,那么元就是把农奴制扩大,底层人不团结就无法活下去】

刘彻站了半晌觉得有些累脚,让人摆上后世高脚椅,全身重量靠在椅背上,扭了扭身体舒服地喟叹一声:“后人椅子不错。”

至于某些酸博士说此物不符合礼制的话?

呵呵,他是大汉天子,他说的话就是大汉礼制!

听到元朝农人惨境,刘彻双眸微眯:汉有豪强无爵,却有封君之贵,元有豪家享官府之权,世间朝代无论怎么更迭,其本质就没变过,他敢断言大明灭亡,除天灾外亦是老三样:土地、人口、钱。

刘彻听出后人语中的悲愤怜悯,一时竟有些发怔:后世有这些为生民立命的学子,总会回到大汉巅峰。

只是...他半垂眼皮,遮住眸中的无可奈何:后人再怜底层也无用,人天生分三六九等,社会需要底层做基石,否则怎么对比出权贵地位?

他揉了揉额角,历朝天子能做的只有打压巨贾侯爵,给不得志的底层学子开条通道,保持朝堂平衡,让大多数人吃上饱饭已是圣君。

若房进知晓他的想法,定会呛声:人人生而平等,没有谁当基石,你们自己分三六九等别拉上他们,他们是块砖,国家那里需要就往那搬!

【在各方欺压的大环境下,元初农业虽承宋技术,产量却是大倒退:好田收七八十石,薄田不及良田一半。

粮食减产的同时,农业却迎来大量人才——士子。

原因很简单,元廷关上读书人的科举大门,逼得天下读书人不得不转业农耕,所以元朝农书数编撰频率及质量,成为古时编撰之最。

其中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桑衣食揖要是元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农书。

三部曲里只有‘农桑辑要’是元廷主持的农书,其它皆为官员私下所著】

广大元朝人:王祯是谁?农桑衣食辑要又是谁写的?

正乐呵呵记载神迹所言的鲁明善手一顿,神迹说什么?

农桑衣食辑要?

他前年写的农书就叫‘农桑衣食辑要’,难道神迹说的是他?

自己写的农书竟传到后世,还被选为历代四大农书之一?

他确认神迹说的是自己后,鲁明善激动得失态,这是多大的荣耀及认可!

正激动间,就

听到身后传来亲爹的声音:“铁柱啊!”

鲁明善回压下激荡的心绪(),恭声却暗含期待之意:“爹”

迦鲁纳答思欣慰地望着自个儿子?()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抬手拍了拍他肩膀赞道:“爹一直不满你整日钻研农事,如今看来你很不错,为祖宗添光!”

鲁铁柱,哦不,鲁明善热泪盈眶,最初他写农书只为了让百姓能更好耕种,他以为汉人不会接受他的农书,因为自己是西域高昌人,长相与汉人不同(新疆人),没想到自己竟能名留青史。

他双膝下跪,郑重道:“儿子虽不能承父亲志愿出使各国,但儿子上对得起陛下,下对得起百姓,决不会家族蒙羞!”

“好好好。”迦鲁纳答思自豪地扶起人到中年的儿子,满脸笑容地再望天幕,吾有佳儿,吾自豪!

天幕语气疑惑:【很奇怪,历代都喊着以农为本,天子亲耕以示对农业看重,又下诏书劝农耕种。

但对农业总结或是系统梳理,似乎毫不在意。

古时农书大多是官员私下撰写,就连我们现在认定的古代四大农书,大多也不是官方主持】

朱元璋犀利地扫过幕上展出的四大农书:氾胜之书,作者:西汉氾胜之;

不是他大明的,下一个:

齐民要术,作者:北魏贾思勰官;

也不是他大明的,下一个:

王祯农书,作者:大元王祯;

朱元璋皱眉,难道没他大明吗?再看:

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

“好!”朱元璋猛地一拍大腿,大声叫好:“咱大明榜上有名,徐光启该赏!”

对了,徐光启是大明哪代人?

刘彻则是大笑不已:“哈哈哈,朕大汉人杰地灵,一部农书仍能傲视后朝,不错不错,氾胜之为大汉争脸,该赏也!”

不过天幕说得没错,他摩挲着下巴想道:朝廷该修农书再传于天下各司,辅助农人耕种。

修农书功绩,他刘彻要了。

而忽必烈只觉巨大惊喜砸在脑门上,原来他大元在农书上也有一席之地?

李世民则是用失望的目光望着群臣:汉唐汉唐,今天...唉,众爱卿,朕对你们很失望啊!

李百药等人:陛下,你是不是忘了咱们还担着修史的任务啊?

农书实在无暇顾及啊!

秦始皇深深地吸了口气,告诉自己:秦不是没农业巨著,而是被烧了...烧了!

他猛地睁大眼,握剑柄的手青筋乍现:项羽竖子,烧我秦宫屠我赢室,朕要屠你三族!

【从秦算起,官方修农书还是唐代则天时期。

可惜修完后的农书‘兆人本记’失传了】

武则天杀气四溢:此书是战乱失传,还是接任皇帝下令毁她功绩?

房进摇头:【各类圣人语相传千年,代代都有翻新,而一部官修农书连水花都没溅起,就没了。

明明唐德宗改晦日为中元节时,还特意

() 规定了个农业习俗(),即朝臣要上农书以示庆贺】

李世民激动点头:很好的习俗⑿()⑿『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可惜他还没来得及评价,就被天幕砸了一下:

【观唐廷后续作动,农书上完了好像就上完了,真正需要农书的百姓好像摸不着碰不上?

我看古时农业总像在看苦情剧,农业就是剧里寡夫女主角,全家都指望她,偏偏不让她上桌吃饭】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猛地咳嗽:苦情剧是什么东西?还有谁敢让一家之主不上桌吃饭?

房进发出灵魂质问:【历朝到底是看重农业还是不看重啊?】

对于后人的质问,包拯无奈地摇摇:“怎么不看重?”

后人言大宋皇宫是历代最小宫室,即便如此他们官家也要开辟一块田地‘观稼’。

当年朝廷推广占城稻时,宋真宗将占城稻习性摸透后,才向天下推广。

同时又制定‘景德农田敕’,以此规范农业生产各种事项律法,以护农人利益。

不过...包拯沉沉地吐出口气,天幕说得又一分道理,不是朝廷不重视农业,而是天下在位官吏有勤有惰,不能尽心授农业技艺。

太宗皇帝重视农业,在各乡下立农师制度,由众户推举明树艺之法,通晓农事生产的人聘为农师。

农师推广农作物,及协助本乡里正等调查土地、种子、劳力等情况,并对懒惰者进行管教。

同时农师者亦可得州县补贴,还能免除二税及杂差徭役...为保证农师不被不通农艺者占据,朝廷每年都对他们进行考核,不合格者罢免。

但...包拯脸色发黑,有利就有蝇营狗苟,好好的农师制度仅运九年,就被他们专营得扰民苦民,迫使朝廷不得不罢农师一职。

他双拳紧握:恨不能斩尽天下贪官污吏!

【元朝科举恢复后,有部分士人开始实践宋朝流行话:有官便有妻,有妻便有钱,有钱便有田。

他们不断以强占民田、包佃官田及自己买田方式,占据大量土地,被称为‘品官之家。’

嗯,和珅说官字上下两张口,品官上下左右加起来五张口,填不满,填不满,根本填不满】

元朝官员叫屈:如今朝廷是异族当家,朝廷给的俸禄根本不够一家嚼用,全靠家中地租支撑,他们不买地产粮食,一家老小吃什么?

况且没有他们,天下农事谁总结谁记录?

后人对他们未免太过苛刻。

还是户部侍郎的和珅一愣,随即掀起下摆下跪:“陛下,此话臣从未说过。”

乾隆摆摆手让他起来,官员是什么他还不清楚?

只是....他望着半空陷入沉思,善保素来谨慎,能让他说官员两口填不满的话...他眼中闪过浓重的杀气,他对朝廷失去了控制?

只有失了权的皇帝,官员才敢犯上侵占朝利益,当年圣祖对朝臣生活力有不逮,

() 便开国库允许官员借款,可惜...借钱容易还钱难,还是先皇以强硬手段才收回借银。

而他...乾隆心中杀气盈天,面上却是不显,侧目对和珅笑道:“朕登基后不似先皇严苛,对朝臣宽容以待,为的就是让他们辅助朕,使天下民生业富有乐,永无饥寒之忧,没想到啊...”

他长长叹了口气:“竟有人不满官字两张口,想做五口官。”

‘扑通’,话未落音,御阶下的朝臣全都下跪自辩:“臣等不敢。”

后人害我!

清朝太和殿前的君臣博弈影响不了天幕讲述:

【明朝中后期时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开始凸显。

农人为填饱肚子疯狂找法子,到明末还出现亲田法,即百亩田中拣出二十亩精心耕种,遇见旱蝗合家守此二十亩,简单讲重点关照部分田地,其余田地照常耕种。

此法很像合家供一人读书,只要读书人中举,全家就能上岸不被饿死。

这种方法只见记载,未见推广,毕竟对农人而言,只要是他们的地,都恨不得精心伺候,期待丰收】

农人纷纷点头:没错没错,除非是贫瘠田,否则都该精心伺候,毕竟一家老小都靠它吃饭呢。

【明后期到清朝人地矛盾非常突出,东南沿海人口密度早已超过土地承载能力。

清朝时期江浙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为1.90亩和7.77亩,至于闽粤两地更严重,0.98亩与1.67亩。

人均耕地面积少,就代表当地粮食全靠其他省份供应,国家一旦遭到粮食大面积减产,人口密集地即使没遇上天灾,也会发生饥荒。

人口数量在长,耕地面积却在降,乾隆中期人均占有粮大约是1138斤,嘉庆中期以后不足900斤,到咸丰末年时进一步下降,人均占有粮约738斤。

仅从数字就能看出民间状况是整体下降,土地供养力不足,危机承受力就会变弱,整个王朝难以抵抗天灾人祸】

天幕几行数字砸得天下人惊惶失措,难道又要起兵锋?

【庆幸的是大航海带来高耐瘠的农作物,极大地缓和了人地矛盾】

高耐瘠?

刘彻心神一动,还未出声就见天幕啪啪啪地贴出几样新鲜作物:如黄玉般的棒子,巴掌大的薯类,还有圆滚滚的黄芋?

最后一个,他目光落在黄灿灿的大瓜上,嘴角疯狂上扬:这瓜他喜欢,跟大汉多配啊!

自他登基后,就想易服改朔,把十二月改为岁首,把尚黑改为崇黄,现在天幕展出的黄灿灿的瓜完全戳中他的喜好嘛。

一看就是大汉量身定制瓜,虽然大汉还未引进此瓜,但他决定赐名为:汉瓜!

别问为什么,问就是大汉天子有任性权力。

【玉米在嘉靖年间从藏地茶马互市传入,最初被称为玉麦、番麦和御麦,到明末时才有玉米之称。

玉米能力压小麦,是因玉米在众粮食中,它加工度最高,涉及产业广,

原料能磨粉做饼吃,熟粉能做膨化粉,成为营养粉、焙烤食品粉等。()

细筛玉米粉加工成玉米淀粉,用于纺织、造纸、医药、石油化工等行业;

∮本作者南漳提醒您最全的《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尽在[],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玉米胚芽还能提炼油脂,也是现在市场上的玉米胚芽油。

可谓是用途颇多】

李白惊奇地看着天幕上的嫩玉米,赞叹道:“万物实在让人惊奇,此物果如玉麦之名。”

他起身提笔挥墨:“远横绿波意,黄玉马上来,田家秋作苦,粒香日头晒。”

孟浩然摇摇头:“我还是喜欢太白的‘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太白啊,你此生合该行于天地间,而不是缚于地上记史诗。”

李白听罢掷笔大笑:“吾乃诗中剑客,持剑笑傲天下洲。”

孟浩然与李白的讨论传不到天幕上,广袤的天空仍在讲述着玉米种种:

【现在玉米除了用来生产塑料外,美国还拿它开发人造肉。

95%的玉米淀粉+5%天然胶体(黄胶、豆胶等等),目前这种人造肉广泛用于沙拉、布丁等配料里】

什么肉?人造肉?

武则天微讶,思绪几转立马恍然人造肉是何物,人造物=寺庙素食。

出家人不吃肉食,便用豆制品做成肉样给香客食用。

只不过寺里用豆而后世用玉米做成。

【相比玉米的多用途,在明朝时红薯推广得很快,因为红薯引进华夏有好几条线路:

1.从菲律宾引入,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将株苗藏在船绳上带回大明,原叫朱薯,因来地番国又叫番薯。

2.医者林怀兰在越南医治好公主后,得国王赐烤红薯,后来林怀兰求到生薯,暗藏半截回国,从此红薯种遍广州。

3.陈益在越南见当地土产红薯,但贿赂当地人得到种子,混在物品里夹带出境,带回大明。

红薯在万历时期经过多条路,甚至引进之人冒着生命危险引入华夏】

张居正亲自画下红薯模样,将画纸呈给年纪尚幼的帝王进观。

还带着婴儿肥的朱翊钧(万历)接过纸张严肃道:“寻红薯之事便拜托元辅了。”

看着画纸上的红薯,他神色忧心:“大明真能种出拳头大的红薯吗?”

张居正含笑点头:“陛下,后人既着重讲述红薯,那红薯定长处,要知道咱们大明也有自己的薯种。”

朱翊钧一愣:“我们自己的薯种?”

华夏原产的薯种名为甘薯,其形如芋,皮紫或是皮黄,其肉白多汁,能蒸着吃也能贮藏以充粮种,民间也称为薯粮。

要是房进知道张居正的科普,高低还得补一句:在红薯的冲击下,这种薯粮痛失甘薯名称,被人叫做地瓜或是凉薯。

【红薯高产、耐旱、耐风雨抗蝗虫,其生长适应力非常强,山地、坡地等贫瘠土地均可栽培,更重要的是它不与五谷争地,不繁劳力。

总之红

() 薯不看天、不劳人工、不争良田,果肉可做成粉,可酿酒,藤叶可食,上到人下至鸡犬都能用。

所以红薯传进华夏后,在闽广两省广泛种植,到清朝时期,陈振龙不断宣扬红薯用处,得到朝廷关注后被广泛推广,成为救荒主力粮食】

离明朝太远的秦始皇有些闷气,在玉米、红薯等面前,他有种过宝山而不入的憋屈感,如此耐贫瘠的粮种他不想要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