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68 章 地理历史农业6(1 / 2)

加入书签

【事实上历代都有各种自然灾害,但两宋时期发生各色灾害与前朝相比,次数逐渐增多。

两宋自然灾害共达1534次,其中水灾268次,旱灾259次,虫灾168次,其余为风灾、震灾等等】

巨量的数字砸在宋人心上,他们听不懂神迹深奥的言语,但水灾旱灾还是能明白,一千五百多次啊!

老天是要绝他们生路吗?

见乡亲躁动不安,隐隐有失控现象,村里老者厉声大喝:“慌什么慌?听到灾患就吓得不活了吗?咱们哪年不遇天灾?现在还不是活得好好的?”

绝望的青年身体瞬间佝偻:“叔伯爷那可是一千多次啊!”

村里每次遇上旱灾总要卖儿卖女,天灾多降到他们头上,家中有几个儿女可卖?

叔伯爷狠狠一拐棍砸在他肩上:“说你蠢还真蠢,天下那么大天灾都落你头上?”

你是有多大的恶,引得一千多道灾都劈向你?

一席话让众人欢喜起来,连忙抬手擦干泪水赔笑道:“叔伯爷说得对,俺们兀自发昏不知哩,多亏叔伯爷点醒俺们。”

叔伯爷望了眼巨大的神迹,把手中的拐棍捏得死紧,哀叹道:“作孽啊作孽。”

至于谁作孽他没有直接道明,只闭目不再看神迹,却挡不住神音入耳。

【我国的气候总体走势是从暖期转向冷期,宋掐在气候转折的临界点上,除气候变化影响季雨带的活动外,还有个原因:

植被被破坏的后遗症开始出现】

【植被被破坏的恶果并不是在北宋突然出现,它的轨迹早已暗藏在历代数据之中。

以汉唐关中旱灾为例:西汉关中地区总发生31次旱灾,平均7.42年/次,其中‘天下旱’级别旱灾总7次。

唐朝关中地区共发生旱灾122次,平均约2.38年/次,与汉朝相比,唐朝干旱链远比汉朝严重,即:连续数年发生干旱、大旱、特大旱的连带性系列干旱。

如:贞观二十二年到永徽五年连续干旱7年,第一阶段干旱结束后,次年第二段干旱又起,并持续六年】

刘邦&吕后&刘恒&刘彻等汉帝瞬间起身:后人你说清楚,天下旱是何时?

刘彻厉声问太史公司马谈:“自高祖起我汉历时几次大旱?”

毫无准备的司马谈眼中闪过几丝慌乱,随即镇定回道:“禀陛下,文帝三年秋天下大旱,先皇中元三年夏旱秋大旱,今大旱仅此两例。”

两例...刘彻恢复冷静沉吟几许才开口:“后人讲汉时曾言朕为求雨,将年号改为‘天汉’,当必是天下旱。”

至于建元四年的旱灾,并不在天下旱范畴...按后人所言,汉家自洵儿(汉宣帝)起要经四次天下旱?

刘彻在计算大汉旱灾在何时,李世民却是看着连续干旱差点晕厥过去。

干旱不仅代表着粮食歉收,还伴随着蝗灾!

他登基的次年长安大旱,祈雨挖渠打井都不仅没缓解大旱,倒使蝗虫大起,为治蝗灾,他将蝗虫价格提到与粟同价,但蝗虫太多实在无力治理,恨得他生吞蝗虫以解其恨。()

现在后人告诉他大唐有干旱链?

?想看南漳写的《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第 168 章 地理历史农业6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这要逼死多少百姓?

【关中是华夏最初的粮仓区,也是最先遭到砍伐的森林之一。

把西汉与唐朝关中旱灾平均发生年份相比:7.42年/次VS2.38年/次;

可以看出两朝旱灾发生频率缩短三倍之多,很骇人的数字】

天幕顿了顿补充道:【森林存活率不是气候变化全部因素,但也是重要催化剂】

住在杭州钱唐施水巷的王从德静静地听着神迹讲述,脑海中忆起在朝中时的史载:贞观二十三年三月至冬不雨,至于此月己未人雨。

永徽元年,自夏不雨至七月。

永徽三年正月,以去秋至于是月不雨。

永徽四年,自三月至五月不雨。

原来后人把这叫干旱链?

要如何破干旱链保农事呢?

正沉思间就听到小儿惟贤好奇:“耶耶,你著‘农家事略’会把天象之说写进去吗?”

王从德点点头:“按神迹所言,今天下气候已是转冷,若能让农人多了解几分天象农时,也是功德一件。”

房进翻到下页地图慢慢道:

【四千年前华夏是多林大陆,绝大部分地区都被植被覆盖,随着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范围,森林分布开始变化。

先秦时期:关中平原、黄河中下游及淮河以北森林遭到砍伐;

隋唐时期:太行山、华北北部等山脉遭到砍伐;

两宋:秦岭、陇东南、江淮等地区遭到砍伐;

明清:江南深山、岭南、云贵高原遭到砍伐】

无数人仰头望着空中代表森林的绿意消失不见,直到舆图上剩下星星点点的绿意,有人感到委屈:“人活在世上总要吃饭烧水,总不能为树木活活饿死吧?”

【一代代的累积砍伐,砍到明清时巨木好料缺得超级厉害。

万历时期杨应龙给朝廷进贡十七根大木料,被嘉奖升官。

甚至因好木料难寻,拥有森林地的云贵黔地区,把木料买卖发展成地区经济支柱。

但云贵黔地区木料难砍,运输更难,清朝乾清宫着火缺木料维修,巨型木料难以入京,乾隆只能拆明陵应急】

拆明陵?

所有明朝皇帝瞬间怒火冲天:那个瘪犊子掘朕陵墓?

同是皇帝一点规则都不讲,还要不要脸了?

见到咱要剐了乾隆弹幕,乾隆气得暴跳如雷:“朕怎么不要脸了?朕拆你明陵那是情势所逼,后来南方木料运到京城,朕不是给你重修了吗?”

你们不谢朕给明陵拆旧盖新也就算了,还污蔑朕!

秦始皇望着明清两代帝王在天幕上你来我往,浑

() 身杀气四溢:后世皇帝到底是些什么玩意?

他的皇陵不仅要防盗墓贼,还要防皇帝?

房进结束小故事,把话重归正题:

【真论森林承载线,古时人口数大体上在森林承载范围内,在天灾人祸的间隙中,森林总能找到机会恢复植被覆盖率。

直到民国人口突破4亿后,森林每况愈下,甚至跌破承载底线】

众人庆幸,看,他就说了,砍几棵树而已,根本不影响大局。

话刚落音就被天幕打了脸:

【古代人口没突破森林承载力,但并不代表对森林被破坏后没有后遗症。

森林对气候、生态非常重要,从土地而言,森林自带的植物分布,除阻止水土流失外,还会吸引到各类动物栖息。

而各动物又通过各自活动反哺大地,如蚯蚓、蚂蚁让板实的土地得以呼吸,狼、鸟等动物粪便作为肥力滋养大地。

土地得到肥力,乔木灌丛长势更好,能吸引到更多物类平衡生态环境。

从气候而言:森林光合作用时会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碳量,释放相当的氧气。

同时对气温进行蒸腾作用,降低气温温度,这也是为什么同是夏天,森林里的气温要比裸露大地更凉快的原因。

蒸腾作用大于反照率时,森林会把水汽反馈给大气层,从而改变大气层中的含水量。

比如亚马孙雨林的降水大部分是由蒸腾作用而下,每次产生的水量和亚马孙河每天流入大西洋的水量相当】

西汉时期关中尚存郁郁林木,到唐朝时长安周围已是光秃秃一大片。

【森林变耕地,耕地变旱地,干旱超过土地临界值时,干旱的衍生品——蝗虫到来】

历代君民精神一振:来了!

【历代都得出久旱必蝗的现象,并且代代不断地总结治蝗方法。

除蝗方法最早见于诗.小雅.大田:去其螾螣...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现代破解甲骨文后,才发现商朝时期已掌握初步治虫技术,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问卜求神:贞问不会没有雨吧?蝗虫在农田中出现了啊!

第二种:降雨杀蝗;第三种:用烟火驱杀】

天幕顿了顿语气有些奇怪:【商朝虽迷信,但很多朝代连商周都不如,商周见蝗虫还能杀蝗,而古人只能磕头烧香祭拜蝗神,求它别吃庄稼,最后逼得唐太宗亲吃蝗虫破除迷信】

唐朝百姓眼泪汪汪:我大唐陛下最好了,今天咱们能吃饱也受陛下恩泽啊!

其他朝代百姓:羡慕,心底酸啊!

徐光启(农政全书作者)苦笑:“烧香祭蝗虫?

农人不敢杀蝗是因恐惧,因胆怯。

他们唯恐蝗神吃尽不多的粮食,逼得一家老小走上绝路,只能下跪祈求上天留一线生机。”

这种恐惧胆怯的累积下,想要破除何其困难?

唐朝宰相

姚崇为灭蝗虫,不仅用史书方法讲治蝗意义,更用官爵担保才得到唐玄宗支持,一改往日烧香膜拜蝗神做法,派御史为捕蝗杀蝗,仅一季便捕蝗900万担,大力之下蝗灾才渐渐止息。

他抬手揉了揉额角,自言自语道:“凶饥之因有三,一水二旱三蝗,水旱为灾尚能幸免,惟旱而来的蝗最为可怖,数千里间草木皆尽,牛马毛幡皆没,其害犹水水旱。”

自己通过春秋至元蝗灾记录,已推出涸泽是蝗灾起始地,并向朝廷建议开沟通埋蝗等治蝗法,不知后世有何治蝗良策?

【蝗虫之后...】

神迹不讲治蝗方法吗?

历代大惊失色,见神迹开始将解其它,纷纷祈求上天:“求神迹赐治蝗之方!”

“求神迹赐治蝗之方!”

房进看着弹幕‘讲古代治蝗之方’,有些发懵,下意识道:

【古代治蝗很难根治啊!】

他顿了顿认真道:【全球记载的蝗虫种类就有一万两千多种,我国有六百余种,可造成农业危害的约60余种,其中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大垫尖翅蝗等是最大危害蝗虫。

每种蝗虫习性不同,防治法也不同。

古代除了商朝第二种方法外,还有人工捕杀法,扫帚、布袋、渔网等等都可以拿来捕杀蝗虫。

捕杀时间为:漏夜、黎明或是中午时分。

但蝗虫能飞行,机动能力很强,捕杀起来很困难。

至于用色彩鲜艳的衣物、声音驱赶蝗虫,效果不大。

比较有效率的是东汉时期的‘开沟陷杀法’:用锣引蝗虫入沟内后,扑杀或者直接用土掩埋。

此方法被唐朝宰相姚崇用过,效果不错,直到近代仍在用开沟陷杀法。

但此法有缺陷:埋坑的蝗虫没被打死,或是埋土太浅,蝗虫很容易钻出,再次危害庄稼】

南宋

董煟(农学家)点点头,非常认同天幕所言,当初他作‘救荒活民书’时,特检验过此法缺陷处,为此在书中特意补充:掘深阔约五尺的土坑,坑底用茅草烧之,再将袋中蝗虫倾下坑里,埋后蝗不复出。

总之开沟陷杀法最好与火相合,方能止蝗虫蔓延。

【到宋朝时出现挖掘蝗卵方法,如仁宗时期募民挖蝗卵,并给一定数量的菽米做报酬。

到清代有农书‘治蝗全法’总结:带把锄头四处巡视,凡见地上有无数小孔,形如蜂巢及土微高处,应即掘出,以水煮之或以火烧之。

后来陈崇砥的‘治蝗书’总结出更好的治卵法:用锋利的火石戳破,再用石灰水碱之,或是极酸陈醋浇之,效果更佳。

若农作物成熟后遇见蝗虫,清朝也有总结:每桶水入麻油五六两,用竹帚洒于稻麦梢上,或是用稻草灰及石灰,或洒或筛在稻麦上。

此法成本过高且干旱区水源难寻,想要实施比较艰难。

成本最低的法子是深耕防虫,但虫产卵时没将卵下到田里,再深耕也无用

朱元璋有些焦躁,这不行那不行,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杀灭蝗虫?

这些年来大明干旱蝗灾亦识是少,那些虫子遮天蔽日,让禾草绵光、饥荒四起,逼得百姓活不下去。

他有些恨铁不成钢地看了一眼天幕,你们后世那么强大,难道连治蝗虫的法子都没有吗?

【自宋以来几乎每隔5年就发生两次蝗灾,蝗灾频繁到清农学家开始提倡发挥华夏特色:吃!

徐光启直言:既可除害,又佐食,何惮不为?

同时还介绍了其食用方法,与菜同煮,或是暴晒后作干食】

天幕突然皮了一下:【当然他们的虫子菜肯定没有现在美味。

现代蒸的、炸的、烤的,不仅能补充蛋白质还能吃嘛嘛香。

注:吃蝗虫请炸烤熟通,降低体内氢氰酸含量,以防中毒(不要大量吃蝗虫)】

历代人望着天幕展出一小段视频,只觉得冷汗涔涔,见一只又一只张牙舞爪的虫子出现在眼前,秦始皇眼皮猛跳头皮发麻:“那似乎...是蝎子?”

李斯僵硬着张脸点头:“陛下,是烤蝎子。”

不仅有烤蝎子,还有烤蝗虫,烤毛虫...一系列秦人不会端上桌的食物。

你们后世菜谱还挺全的啊!

天幕叹息:【看古人治蝗史,历代能想到的治蝗方法全给用了,无论是制定官民灭蝗奖励,还是改旱田为水田...但治蝗太难了,要治蝗虫必须从生态大局出发,否则以古人蝗虫方法,根本绞杀不了蝗虫。

比如我们提倡退耕还林,古人会在灾后鼓励农耕开荒。

一开荒土地裸露面积就会增加,蝗虫又喜在露天地产卵,高温下蝗虫军团孵化成功,聚集侵害庄稼】

朱棣满含希望地望向天幕,为防蝗灾,他每年会差人巡视境内,遇见蝗虫初生立马捕之。

若蝗灾四起就临设捕蝗厂,负责治蝗事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