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67 章 地理历史农业5(1 / 2)

加入书签

刘氏帝王齐刷刷地竖起耳朵听讲,谁知天幕没提大汉而是说起现代:

【我们现在是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即:有广袤的大陆空间,又有临海边缘,兼具陆海之利的国度。

历史长河中类似陆海复合型国家有哈布斯堡帝国、德国、法国,这些国家崛起却无法长期保持的原因是:

周边的陆权强国与海权强国,遣军从陆海两侧对其进行夹击。

德国三次崛起,三次被英美打断,这种海陆夹击的痛我们也挨过,上世纪陆权国苏联与海权国美国共同施压咱们,与德国不同的是,咱们在夹缝中找到生存之机。

生机的核心就在于大一统思想】

【秦始皇埋下大统一种子,汉武帝南并夜郎、南越、闽越、东海、朝鲜,确认华夏不受海权国欺压,圈定汉家在东南亚的主导地位。

在恢复秦疆域的基础上又向西开荒,但国家控制权对外延伸,即使灭不掉匈奴,也要让它偏居塞外,为汉家腾出生存空间】

刘彻看着熟悉的‘夹心’舆图(西汉地图),脸上自得遮掩不住:夸,后人给朕狠狠夸,来吧,大胆地夸,朕受得住!

朕要世界蛮夷、番邦统统都匍匐在朕的脚下,对汉顶礼膜拜!

某些朝代臣子口中含酸: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的君王,有何好称赞的?

有人酸就有人自豪:“神迹说的可是咱们大汉帝陛下?”

哎呀,神迹在夸大汉呀!他们陛下肯定很厉害,文宗仁爱百姓,使民生息,神迹呐!文宗陛下该夸!

至于...这位汉武帝...想必也是好的吧?

汉朝百姓有些不确定,想到神迹讲治水时,几乎是指着鼻子骂宋朝杜充:谁让你决黄河口淹百姓了?

那架势一点情面都没留,而今却对汉武帝多有赞扬,想必汉武帝是个好的吧?

提到杜充,汉朝百姓纷纷议论。不知道那千杀刀的是否还活着?

要是他站在俺们眼前,俺把他脑袋拧下来!

宋朝百姓赶紧开口:死了死了,当晚就被好汉割了头,早没命啦!

祸害要早死,否则遭殃的是他们。

【疆域辽阔代表着国家有挪转空间,对百姓而言他们生存概率变得更大,举例:霍去病等人将河套等地拿下后,汉武帝也能安置因黄河泛滥的受灾百姓,汉朝廷将百姓移到河套地区安居,既能戍边也能农耕消化新地,奠定汉疆安定。

这就是也就是地理纵深好处,用大白话讲:资源多的公司,做起事情来容错率也会大些。

否则在有限的土地里,民众上下只会开启内卷压迫,无限内斗直到死亡】

赵匡胤摸了摸脸皮:总觉得后人在指他大宋?

【汉朝对于漠南地区的政策与唐不同,唐与周边实行的是羁縻制,汉走的是霸道:这块地我要了,你要么人头落地要么搬家。

汉以强硬的方式把汉文化传入西

域,不仅让我们有了自古以来之说,也让我们对外宣传有了历史凭据。

同时也因对外扩张,打通东亚半封闭的地理环境,让汉通过西域与欧亚有了交流通道。

对文明、对国家而言,对外信息交流很重要,东方文明在华夏,西方文明在西欧,无丝绸之路的延伸华,夏只能孤独地自我发展。

被迫自我发展的文明是谁?

印第安人!

无论他们历史再悠久,文明再灿烂,没有外来文明交流沟通,只能固步自封,毫无发展】

神迹所讲,小童挠头不解:“难道海外娘娘说的海上算不上交流信息?”

旁边长姐掩嘴轻笑:“与自身对等才叫交流发展,海上那些小国实力不济不说,还指望跟咱们做生意吃饭呢,咱们哪看得上?”

她曾听到爹爹私下与人密语:神迹在朝堂上已讲过秦汉唐宋,可惜爹爹所述不多,她只听到一耳朵,罗马实力与汉相并论...

长姐揪起手帕暗想:不知道这印第安人实力又如何?

略知印第安人历史的君臣神色一变,突然明白几分后人表达之意。

水静止时只会变成死水,只有不断奔流溪水才会生生不息。

铁与木头武器相比较时,使用木头的印第安人被美国人剥了头皮。

张居正半垂眼目,望向年幼的皇帝:“陛下,国家不能固步自封,同样为君者也应广纳良言,才不会被奸臣蒙蔽。”

年幼的朱翊钧点点头“这是先皇开关,允许民间远贩贸易的原因吗?”

说罢不等人回答,他又道:“海贸巨利,引来倭寇猖獗...”

朱翊钧抬头看向张居正:“元辅先生,朝廷当练水师保商船航行!”

商船无恙=利润=朝廷收税!

张居正点点头,温声道:“神迹贸易言论,对朝廷是个机会,陛下不仅能练水师强国力,还能借此整顿江南,重新把海外贸易控制权重归朝廷。”

朱翊钧点点头,既然远辅这般说,绞倭寇,重振朝廷海贸是国策正举,该定策推行!

【中西丝绸之路的交流,带动沿途各国等经济,加深诸国对华夏经济依赖,确立世界经济在东方的地位。

凭借对外经济体系,朝贡系统才能代代运行,华夏也以朝贡之名不断向四周渗透,从东南亚到世界,几千年来一直有华夏声音。

秦打下华夏根基,汉开荒,隋唐经营边疆...历代的积累让海权被围堵的我们,仍吃到遗产:以新疆为跳板,重启丝绸之路,用‘一带一路’连接中亚北非,逃脱西方围堵,为中华崛起寻得机会。

这就是历代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生机,至于崛起复兴,嗯,还需要上下求索】

等等,海权被海权围堵?

后天吐出只言片语让房玄龄等人倒吸口冷气,海权被围堵?甚至被逼到重启丝绸之路?

后人不是有很厉害的舰船吗?难道不能横行海上?

杜如晦

抬手擦过额角(),带着几丝心颤道:“原以为后人逢春秋战局?()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没想到竟是如此混乱局面。”

后世多少国家来着?

百余国还是近两百?

他记不太清,但知道国越多对外局势越复杂,难怪后人对强国抱有狂热倾向,实在是不强国只能挨打!

唐君臣在心悸后世局势复杂,乾隆在心里跳脚:清呢?我大清呢?你就提隋唐不叫清?

那新疆、蒙古西藏都是我清的功劳,还有左宗棠收复新疆,你说啊,你倒说啊!

说出来大清就能揽天下民心,快说,急死朕了!

【汉武帝能拓边是汉家几代积累,同时也是气候湿润的作用。

几方相加让汉家大业可为,如汉朝在河湟(青海)、陇西屯田,就是因湿气候润气候让湟水水量可观,既能航行,也能灌溉河湟流域保障农业。

在湿润气候大环境下,汉军将羌人驱赶到更偏远的西海地带,羌人也能依仗四月能生草的西海继续生活,而不是入塞抢掠。

到东汉时温润气候就有极大变化,建武九年(刘秀)灭隗器时,原本在青海西凉生活的羌人,已占据凉州不断往内迁。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自东汉起气候开始转向干冷,迫使羌人南下求生】

刘秀心中咯噔一声:干冷代表百姓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再现王莽末年的绿林军。

他心绪波动面上仍不动声色,悄悄地竖起耳朵听讲:

【气候转冷环境并不是立马能感受到,转冷都是从高纬度蔓延到低纬度。

羌人在内迁,低纬度中原百姓却在欣喜粮食丰收,殊不知气候已在悄然变化。

在华夏气候体系中,游牧民族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那只鸭】

历代君臣眼神一凝:只要夷族南下朝廷就该准备救灾防害?

随即又认为不对,此时太过绝对,须好生斟酌一番。

【干冷的气候全面进入寒冷期,是从东汉末年开始。

整个寒冷期持续近400年,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结束,农耕区和牧业区都不断南移。

到后期牧业甚至缩到华北平原,黄河以北农耕不在,几乎全以牧业为主】

天幕贴出一张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农耕线对比,看得历代眉头直皱:

秦汉时期:农耕线推到河套以北,以张掖、银川、固阳(内蒙古包头市内)-张家口-新民(辽宁沈阳市内)为农牧安界线;

南北朝:宜阳(河南洛阳内)-唐县(河北保定内)-居庸关-碣石(河北昌黎)

两条农牧交错的线相差太大,看得人额头直跳,天象变幻下北方农业竟退得如此厉害?

西晋束皙?笑着打开奏疏,上面写着:先朝黄河南北千里之地为牧地,而中土州司土狭人繁,农业不济,于国不利。

难怪近年修建水渠成效不大,人力岂能胜天?

农业乃国家大事,如今要

() 怎么解决这大事?

他合上奏疏期盼地瞻向天幕:神迹啊,求您大发慈悲赐民农业之技吧!

【中途(三国后期)有过长达三十余年的转暖期,但仍挽回不了气候走向干冷期。

冷气带来的是粮食减产,魏晋冷期北方粮食亩产量,与两汉暖期相比下降约1.5%。

到南北朝时粮食亩产量比魏晋又下降13.3%】

听着天幕提及南北朝,朱棣正巧翻到北魏史,闻言皱眉:“不对,北魏道武帝向蒙古五原县到包头一带大肆移民,修水屯田,让田地大熟,产谷甚多。

后人怎么会说北魏粮食比前朝少?

他的疑问无人回答,只好放下手中书籍继续听天幕讲解:

【粮食下降引起的是社会紊乱,黄巾起义、三国割据、五胡乱华、永嘉之乱等等动荡,都发生在这四百年间。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近四百年里,前后共发生战争595次,年平均达1.65次,战事频繁为历史之最】

400年近六百次战争的数据砸到无数人心尖上,战争代表什么?

血腥、白骨、无人烟...无论是布衣还是权贵,都不愿受战争之苦,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下跪祈求:请神迹指点迷津,使吾国安民保境!

在一片求神指点迷津的祈求中,司马炎为安民心强撑着对神迹自辩:“本朝气候与魏有所不同,今长江等地稻种能一年两熟,连年丰收民用安足!”

所以他晋朝不在寒冷期范围内,他晋朝乃天佑之,与篡位得国无关!

司马炎脸色铁青,他绝不能让朝廷与寒冷天象扯上关系,否则引起天下再议晋立国之缘,朝堂上那把椅子司马家就坐不稳!

与慌乱的司马炎不同,历代帝王齐齐向天躬身:求神迹赐救灾提农业之方!

无数百姓泣求:求求神仙保佑家中老小不受战乱之苦!

庞大的意愿化为弹幕在房进眼前飘过,看得他胖脸皱成一团:他之前就说过要讲农业,谁那么着急?催什么催?

看直播不认真听还乱发言,毛病!

心里不爽的他直接将弹幕忽视,历代民众没得到神迹回复,心中开始绝望大哭,心中各种滋味翻涌,恨自己没生在好时代,恨为什么自己不投身在后世享福?

甚至恨起神迹,既然不能改变他们命运,为什么要揭开他们残忍未来?

刘启(汉景帝)听到天幕在磨蹭什么江南开发,按不住性子把手中棋盘往地上一砸:“说农业农业,提什么孙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