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49(1 / 2)

加入书签

到他的名字后,大笔一挥,直接将他调到身边,参加这次的战役。

徐晃卯足了劲要表现,得知对手是孙坚,他只听过其名,不记得对方有什么出名的战绩,更是信心满满,主动提出做先锋,郭泰却没有立刻答应,而是看向身旁的女子。

“蔡参军,您以为呢?”

第171章

郭泰是有些畏惧这位蔡参军的,作为大将军段宁的部将,屈尊来他帐下当参军,每当和她的眼睛对视上,郭泰就感觉是曹班和段宁同时在看着自己。

不得不说,郭泰的直觉没有错,身为参军,蔡琰的职责,就是监察监督和军事参谋,包括对军队的战备情况,以及对将领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及时将情报传回长安。

得知皇甫嵩换将,长安军部的议事大堂内,立刻产生了争议。

“皇甫嵩心术不正,临阵换将,却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已经构成叛主!”

粟飞是情报工作出身,对待叛徒是宁错误漏的态度,她认为,为了防止弘农有失,应当立刻调令先锋武宽先发制人,攻占弘农郡,再想办法处置皇甫嵩,以儆效尤。

戏志才却不认可粟飞的观点:“纵使皇甫嵩有心叛主,从实际来看,他到目前为止的决策都没有问题,孙坚五万大军离开弘农,此等良机转瞬即逝,皇甫嵩既为主将,率主力军攻城确实是上上只选。”

“有道是,'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论迹不论心,就是这长安城内,也不是所有人都是一心的,总不能将他们都找出来杀了吧。”

他似乎也赞同皇甫嵩有异心的想法,只是态度相对温和。

说者无心,听着有意,戏志才说得轻描淡写,同样在场的,三公之一的太尉黄衡,表情却有些难看,他反问戏志才道:“论迹不论心,可心术不正,行迹如何能正?”

黄衡是从小认识曹班的,一眨眼间,当年曹家那个不起眼的次子,也成了在长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要说他内心完全服气,那是假话,但他也是没有异心的,皇甫嵩是忠臣,也是能臣,他不希望皇甫嵩和曹班之间有龃龉。

黄衡的本意是想替皇甫嵩辩驳的,既然他行得正,那怎能说人心术不正呢,但话一出口,又觉得有歧义,想找补,又怕多说多错。

这话题要是继续下去,就是诡辩了,戏志才耸了耸肩,闭上了嘴。

一直沉默作壁花状的江芜这时开口道:“潼关在,皇甫嵩不敢叛。”

戏志才立刻给了江芜一个大大的拇指:“是嘛,他要叛早就叛了,他知道曹侯不可能放弃弘农,他一把年纪了,怎会舍弃自己亲手参与建设的长安城,而去投奔无险可据的弘农呢?”

然而粟飞又指出一点:“皇甫嵩带走了粮草。”

堂内再度沉默,最后还是曹班一锤定音。

人情世故不是曹班擅长的,她不愿意去猜测人心,或者说,奉行效率至上的她,懒得将精力放在揣摩人心上。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与其在这里担心皇甫将军的心迹,不如想办法让他知道,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她看向众人,似乎对这条情报并不意外,说话间看不出神情起伏。

“以皇甫将军家小为要挟?”戏志才问道。

黄衡心里一紧,却见曹班摇了摇头,扫视武将一席,她的声音不高,但无人敢不凝神静听。

“增兵。”只听那她用一贯的,淡淡的声音道。

孙坚率五万部众出城,实在是个愚蠢的决定,如果坚守弘农不出,凭借董卓时期修筑的城墙,曹班纵使有军备优势,也必定要用三倍以上的兵力去攻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