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8(2 / 2)
所有的地名,通过细线串联起来,最中间的位置,则贴着一幅画像。
她看着那副画像,喃喃自语。
“我该如何……才能达到呢?”
第164章
三日前的徐晃, 还是在河东郡一带,狼狈逃窜的董卓余部。
三日后,他来到长安, 成为了有资格参加武会试的“武举人”。
这一切,都要从白波军说起。
徐晃是庶民出身,原先跟随白波军将领杨奉起义,反抗东汉朝廷,董卓专权时期,白波军在河东郡打败了董卓的女婿牛辅后,和李傕的军队相持。
后来白波军在情报部张寿的运作下,首领郭泰带着大部队归附曹班,继续对抗董卓,杨奉这一支则投降了李傕, *转而为董卓效力。
杨奉的选择理由非常简单, 比起曹班这样官宦世家出身的贵族,李傕的脾性显然更对他们的胃口,他的军营也更能接纳白波军这样的农民起义军。
然而事实证明,他的上司站错边了。
董卓死后, 曹班在长安大败董卓余部,徐晃所在的军队,再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
是打, 还是降?
这个问题其实在西凉军的上层是很清晰的,李傕、牛辅、董旻三位将领中,牛辅是董卓的女婿,董旻是董卓的弟弟,无论是长安还是洛阳,都不可能放过他们,长安这边刚刚吃过败仗,因此牛、董二人便将目光,放在了东边兵力空虚的洛阳。
而李傕的选择余地则明显宽裕,他是主降的,王允在洛阳不是缺兵吗,那他索性就投王允,牛辅和董旻什么水平他还不清楚?
随便拿一个当投名状,还怕洛阳不接受他吗?
李傕磨刀霍霍向战友,手下凉州出身的将领多数也是这么想的,只是投降书递给洛阳后,洛阳却迟迟没有回音,西凉军人心惶惶的同时,杨奉和徐晃这些农民起义军出身的将领也有了其他心思。
“依我看,这西凉军还是不宜久留,王允要是能接纳我们,就不会如此犹豫不决,既然郭泰在长安,将军和不投长安?”
徐晃如是向自己的上司杨奉建议道。
“好主意,那便派你去探探口风。”
杨奉如是向自己的下属命令道。
徐晃懵了。
探口风,怎么探?郭泰在长安可是被封过车骑将军的,金印紫绶,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之下。
而他呢?他的上司杨奉都只领了个裨将军的杂号,他自己可以说啥也不是。
啥也不是,怎么谈?上去不就是送菜吗?
因此当武乡试的消息传到了河东郡,徐晃便抓住了这难得的稻草,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河东郡和弘农郡,作为洛阳和长安的中间的地带,暂时处于权利真空期,也因此董卓的余部能在这一带得到片刻喘息。
可不知曹班和王允是商量好了,还是权臣之间的默契,两京都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只是轮流派骑兵驱赶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