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2(2 / 2)
赵敦的同村好友赵河从后面走上来,拍他肩膀。
“你小子好聪明,我刚刚去百物堂,全是排队换暖宝的,队伍从县衙都快排到城门口了!”
赵敦也庆幸自己运气好:“那你换到了吗?”
赵河摇摇头:“这么多人,肯定轮不到我了,不过听说冶炼工坊那边凌晨就被通知集体返工加产,应该很快能补充货源吧。”
赵敦点点头,赵河在家中行四,前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在合浦郡工酬最丰厚的船厂做工,御寒的衣物肯定不用担心。
想到这里,赵敦不由感慨,要是从前,遇到这样的寒灾,别说他一家了,整个郡中十户恐怕都要空掉半数。
如今有了格物院发明的棉服、暖宝,郡中又定时发炭,他们才能安稳地度过这个秋冬,刺史大人说,是科教的力量在无形中引领着大家,这是最近郡中人人都在谈论的新“概念”,他听得似懂非懂,但是他知道,那些掌握奇术的格物院学员们都信奉科教,他想,如果科教能让他吃饱穿暖,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考进格物院,学习科教。
于此同时,交州刺史府内,官员们抱着文书,来回跑得满头大汗,虽然今年交州格物院农科已经给出了极寒的天气预测,他们也准备了应急预案,但是八月飞雪的天气实在是太过极端,光是安抚百姓的恐慌情绪,就得费不少心力。
石默将工坊的运转情况报告交给郑玄。
“让棉服厂把存货都放出来,折价兑换,辛苦一下庞伊,接下来至少一个月不能停工了。”
庞伊是骆越族人,他南下寻找棉种的故事被编入了交州蒙学课本中,后来又参与建立了交州的棉服工坊。
“船厂这边已经在造的不能停,其他的全部停工,人员交由农都尉统一调配。”
又有人掀开布帘,从外面匆匆进来,是刚从青州返回的吴声,衣服上还带着寒意和水汽,他从衣襟里取出被油纸包裹好的一摞文书。
文书是朱崖港交付即墨港三船粮食的通关印信,下有两边船员、货员的签字盖章,以及接受方曹班的签字盖章。
郑玄确认无误,签字盖章后,文书交给他的秘书官归档。
这样大规模的寒灾之下,农作物必然减产,要是之后再跟着旱灾,那么接下来就会是蝗灾、饥荒……
郑玄治下水稻可达一年三熟,屯粮三年,支撑青州问题不大。
但是主公来信中却表示,她担心的不仅仅是天灾,还有接下来的人祸……
所以船厂无论如何不能停摆。
-------------------------------------
寒灾之下,瘟疫在九州蔓延。
兖州泰山郡,郡守府衙内,郡丞诸葛珪躺在榻上,手里还攥着竹简,但人已是进气多,出气少了。
连续多日的霜冻毁了即将丰收的麦田,但是朝廷派来征粮的官员却提高了的征税,无奈之下,百姓只能舍家而去。
泰山郡的太守就是在镇压流亡百姓的过程中,染瘟疫而亡的。
太守病死,诸葛珪变卖家产,施粥救灾,但是他一人之力实在渺小,如今府衙内,当值的差役都不知去向,诸葛珪一个光杆郡丞每日经手最多的消息就是城中各家丧事,自己生了病也不敢说,强撑着,直到今天终于挺不住,病倒在地,被好心的百姓发现,通知了诸葛珪的家人。
章氏惊闻消息,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府衙,诸葛珪醒了过来,没有见妻子和幼子,而是将长子叫到了帘账外。
“没有粮食,泰山郡撑不过这个冬天。”父亲的声音虚弱地几不可闻,诸葛瑾在帘账后面抹掉眼泪,伏在地上,咬住双唇,安静地听着。
“我在城中,见到有五瓣花的赤色旗帜,从春日到冬日,谁都能在那里讨一口粥喝,我问粥棚主人,人们说,那是东方的曹使君——咳!咳!咳——”
帘账后传来剧烈的咳嗽声,诸葛瑾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