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2 / 2)
好歹排第三呢!
法家……法家不议君王。
其余各家就真无法接受了,就连最看得开的道家都不理解:
不是,这墨家凭什么啊?
………
小学生。
从后世的用文习惯,张良很容易看出学生指的就是弟子。
小学生,小弟子?
启蒙自然是对小孩进行启蒙。
只是既然有小学生,那会不会还有中学生、大学生?
【《数学》是纯粹的知识;《法律》是普法;只有《语文》才包含各家学说的治国理念。】
【比如墨家的兼爱非攻不会体现在《数学》里,但《语文》中有。】
【法家还是比较特殊的,毕竟科普法律就是依法治国的一种,要说法家才是最大赢家也不是不行。】
这就对了!
法家为首,其次为儒,再次为其余各家。
可墨家的“知识”为何能单独列书?
诸子百家对曾经显赫过的墨家不缺了解。
去除明显属于“治国理念”的部分,墨家的“天志”“明鬼”……
难道秦二也如始皇帝那般相信方士?
也不对,秦二都把“说不定她哪天就死了”当众说出来,显然也不求长生。
那最后剩下——
名义上是守御、但实际上被秦国更多地用在进攻上的连弩车、转射机和藉车。
所以秦二用攻城机械来为大秦学子……启蒙?
竟好战至此吗?
【最大赢家其实是秦二,或者说秦二的华夏论。】
【百家大议是秦二对匈奴宣战的台阶,但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中,台阶的重要性却远不及其他。】
【比如华夏论在此刻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华夏儿女留爪!坐等楼主更新!】
若不是逃亡途中找不到竹简与毛笔,张良此时就要以笔刻之。
早在秦二的驳复周论中,他就已经注意到华夏这个词。
数百年后,后世人以华夏儿女自称。
以应“不变的是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儿女”。
………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异族不应该图谋中原的夏族,夷族不应该扰乱华夏的秩序。
这是孔子所云,但叔孙通阻止弟子们将这句话与秦二的华夏论等同。
因为史上不少国家都将秦国视为蛮夷。
楚国更是直言“我蛮夷也”。
秦二若是认可孔子的观念,岂不是将中原之外的百姓都视为蛮夷,甚至包括秦人?
就算勉强将秦楚也视为华夏,那百越之地怎么算?
最重要的是,秦二论“五圣”并未提及孔圣这种思想。
………
大秦三征百越之后设南海郡治,赵佗受郡尉委任为龙川县令,既要防范越人反抗,又要安抚当地民众。
“郡内的百姓都能看到天幕,郡外的越人却看不到。”
赵佗此时还没有分地称王的野心,在知道秦二连灭数国后更是想都不敢想。
比始皇帝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