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故布疑阵!消磨士气!(1 / 2)
第405章 故布疑阵!消磨士气!
凛冽的寒风在子午岭间呼啸,李昌祚裹紧身上的披风,站在一处山岗上,目光如炬地凝视着延安府的方向。
半个月前,听闻延安府大军调动,他当机立断,亲自率领精锐在此设伏,满心期待着苏允的军队踏入陷阱。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除了呼啸的风声,并未等来敌军的身影。
延安府那边的兵力调动极为频繁,一会儿向环庆路进发,一会儿又朝着长安方向移动,每一次的异动都让李昌祚的军队如临大敌,高度戒备。
可每次,又都只是虚惊一场。
「报——」一名斥候气喘吁吁地跑来,「李总管,延安府又有军队调动,似乎要向子午岭方向行进!」
李昌祚的瞳孔瞬间收缩,大声下令:「全军戒备,不可有丝毫懈怠!」
士兵们迅速进入战斗位置,弓上弦,刀出鞘,气氛紧张得能点燃空气。
然而,几个时辰过去了,预想中的敌军并未出现。
李昌祚气得一脚踢翻身边的石头,骂道:「苏逆这是在搞什麽鬼!」
一旁的副将小心翼翼地说道:「总管,咱们在这儿守了半月,将士们身心俱疲,要不……」
「不行!」李昌祚打断副将的话,「苏逆诡计多端,说不定这就是他的阴谋,想让我们放松警惕。继续坚守!」
就这样,一次次的希望化作失望,士兵们的士气逐渐低落。
夜晚,寒风刺骨,李昌祚望着延安府方向闪烁的灯火,心中充满了疑惑与焦虑。
他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但又不敢轻易撤离,生怕错过战机。
河中府。
文彦博坐在案前,手中的毛笔悬在半空,许久未曾落下。
这半个月来,延安府的局势让他心力交瘁,原本精神矍铄的面容,如今布满了疲惫与沧桑,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十岁。
刘挚前来拜见文彦博,看到文彦博的那一刻,他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文彦博头发凌乱,脸色苍白,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
「潞公,您这是……」刘挚关切地问道。
文彦博苦笑一声,摆摆手:「这半个月,延安府的兵力调动毫无规律,我实在难以捉摸苏逆的意图。
若不能及时应对,关中危矣!」
刘挚皱起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潞公,苏逆此举或许是在迷惑我们。
他频繁调动兵力,让我们摸不清他的主攻方向,从而分散我们的兵力。」
文彦博闻言,微微点头:「我也想到了这一点,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
一旦判断失误,让苏逆突破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两人正说着,一名士兵匆匆跑进来,呈上一封密信。
文彦博拆开信件,脸色瞬间变得凝重:「李昌祚在子午岭守了半月,至今未发现苏逆主力的踪迹。
看来,苏逆的目标或许不在子午岭。」
刘挚心中一紧:「那苏逆究竟想干什麽?难道他的目标是环庆路,或者是长安?」
文彦博长叹一声:「我也难以确定。
如今之计,只能继续加强各处防线,密切关注延安府的动向,同时派出更多斥候,务必查明苏逆的真实意图。」
夜色渐深,经略府内的灯火依旧通明。
文彦博和刘挚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中充满了忧虑,一场更大的危机,似乎正在悄然逼近。
……
延安府。
帅帐内,牛油灯盏散发着暖黄光芒,将苏允和郑朝宗的身影投在帐壁上。
苏允靠在椅背上,脸上带着一抹悠然笑意,端起茶盏,轻抿一口:「这半月来,咱们的军队调动,可把文彦博丶李昌祚那帮人折腾得够呛。」
郑朝宗拱手笑道:「先生这招实在高明!
表面上,咱们摆出要进攻的架势,让宋军如临大敌。
实际上,却是在训练军队,整合策反环庆路的三万降军。
如今,这三万军队已逐渐融入咱们静塞军,实力更上一层楼。」
苏允笑道:「还能够看出来别的东西没有?」
郑朝宗一笑,道:「先生在考我呢,先生才智深如渊海,又岂是学生能够揣度,不过既然先生考教,那学生斗胆揣测一下。
学生认为,藉助调动军队整合军队这只是其一,更佳关键的还有以下数点。
首先是咱们延安府根基尚浅,眼下正是发展的黄金时机。
咱们争取的时间越多,根基就越稳固,日后与宋军交锋,胜算也就越大。
再者,文彦博强行提振的西军士气,本就是空中楼阁,经不起时间考验。
咱们频繁调动军队,让他们疲于应对,时间一长,这士气自然就消散了。」
郑朝宗笑了笑接着说道:「我听说咱们延安的密探在汴京散布的文彦博畏战的谣言,在朝廷里已经掀起了波澜。
帝党抓住这个机会,猛烈抨击后党,朝堂上下一片混乱。」
苏允点点头道:「没错。宋朝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咱们要做的,就是火上浇油,让他们乱得更彻底。
最好是让帝后两党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到时候才是我们真正的好机会!
而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拖垮文彦博。
文彦博是西军的主心骨,只要他一垮,西军必然人心涣散,形如散沙。」
说着,苏允站起身,走到悬挂在帐壁的军事地图前,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这半个月,文彦博必定日夜操劳,疲于调兵遣将。
以他的年纪,身体和精力都大不如前,这样下去,迟早会被拖垮。」
郑朝宗附和道:「先生高瞻远瞩!咱们只需按兵不动,继续用这种方式消耗文彦博,同时关注朝廷局势,等待最佳时机。」
苏允转身,目光坚定:「不错。告诉将士们,训练不可松懈,务必保持高度警惕。
一旦时机成熟,咱们便挥师南下,一举拿下关中!」
郑朝宗赶紧拱手应是。
之后半月,将视角升到万米高空之上俯视西北。
只听得战鼓与号角交织之下,十万大军在郑朝宗的调度下,如同无数棋子被不断地落子,而宋军也不得不频频应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