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汉吴联盟(1 / 2)
太和二年,大魏从蜀汉手中夺得汉中之地后,蜀汉最北的边防重地,就从汉中变成了阳安关。
太和三年四月,诸葛亮攻沓中。年底十二月,又攻阳平关。每次出动的兵力都在两万精锐上下。
就在曹睿驾临邺城丶在铜雀台上对臣子们进行政治伦理方面的教育时,蜀汉丞相诸葛孔明,在张合丶郭淮二将的两路逼迫下,退回了阳安关内。
阳安关丶阳平关丶武兴关三处若放在地图上来看,呈现出一个三角形的形状。
武兴关在西北,阳安关在西南,而阳平关在正西。
魏蜀对交战都保持着谨慎和克制,几次小规模的接战也只是以斥候和先锋为主,并无主力部队的大规模交锋。
若在不知兵的文人看来,诸葛亮怯战不前丶畏缩退回,近乎武装游行。而郭淮畏敌如虎,据坚城而不敢战,一味将敌人礼送出境。
两人都是怯懦之辈。
但实际上诸葛亮和郭淮的举动,都符合着彼此的战略考量。
若真叫真比较起来,魏蜀两方的防御压力,真说不上谁更大谁更小。
辛毗尚在阳平关时,与郭淮丶郝昭二人论及战略,大魏关西以汉中丶武都丶沓中三处防守为重。
而蜀汉的防守重心也是三处。
讨逆将军吴班坐镇阴平,应对沓中魏军陆逊部。
镇北将军魏延负责守备阳安关,应对武都丶汉中两方面的魏军。
建武将军王平镇守汉昌,负责守备米仓道的南口,防止汉中魏军趁机南下。
三对三,谁都不比谁轻松太多。
太和二年败后,蜀汉朝中议论汹汹,仿佛诸葛亮成为千夫所指的国家罪人了一般。
但当诸葛亮本人回到成都之中,这些风言风语也就真如风一般散去。曾经上书批评诸葛亮之人,都被刘禅下诏斥责。
诸葛亮上表自贬,为骠骑将军丶行丞相事,此事便轻轻揭过了。
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诸葛丞相面对魏军尚且如此,你们能比他做得更好吗?如果不能,就勿要在朝堂之上说些虚言。
太和三年五月末,诸葛亮从沓中率军两万回返。凭藉斩首一千五百的功绩,又被刘禅急匆匆的下诏复了丞相位。
而蜀汉的丞相府,则设置在了梓潼郡的白水,也就是昔日陆逊奇袭不下的白水关。
此番冬日出兵而又撤回,不过是诸葛亮以本部之兵的『练兵』之举,并未在蜀地大规模徵召。
当然,受制于国力之限,诸葛亮也暂时徵召不起了。
阳安关内的将军府中,诸葛亮坐于堂上,诸将及相府属臣列于两旁。
丞相长史向朗拱手道:「属下恭喜丞相此番出兵顺利凯旋!张合丶郭淮二将,尽在丞相的计算之内,分毫不差!」
费禕也出言说道:「自去年正月,丞相在白水整训军队。这才不到一年的时间,行军丶阵法丶对敌丶移营等事,已经与初次北伐之时截然不同了!」
其实诸葛亮此番出兵,本就没有攻略坚城的意思,与辛毗在阳平关内猜的并无相左。
一则练兵,二则调度魏军。
虽然达到了预定目的,可诸葛亮面上却不见什麽喜色,淡定说道:「巨达丶文伟,你们二人就不要说什麽恭喜的话了。」
「汉中本是国家之地,如今被魏贼占据一年多未能夺回,本相虽练兵有成,又何敢言喜呢?」
魏延点头,在一旁说道:「丞相明鉴。」
「大军主力屯于白水,距离阳安关路途并不遥远。即使出兵到阳平关,沿途也有道路水运可为倚靠。」
「而魏军自陈仓丶武都远道而来,奔波耗费之下,断然没有胜过王师的道理。」
「王师可以反覆出兵,而魏贼调度路远,长此以往必然疲惫懈怠。」
「或东或西,朝廷定有可夺之地。」
诸葛亮点头:「文长所言在理。」
「若如这两次出兵一般,魏国河南兵士必不来援,从而方便朝廷攻取。若是吴国孙权也能同时出兵襄助,求胜之机也就能更大些。」
「蒋公琰在年底从白水南下,先回成都,而后再向东入吴国至武昌去见孙权,想来此时也应该到了。」
杨仪在一旁拱手说道:「禀丞相,属下还是认为孙权首鼠两端,不可作为出兵倚仗。」
「前年汉魏大战之时,孙权就在荆州坐观成败,毫无动弹之意。而且听回返的使臣说,孙权之女孙鲁班还为那小曹贼生了一子。」
说着说着,杨仪摇头叹道:「眼下两国虽为盟友,可属下依旧担心孙权的立场。」
费禕也拱手进言道:「禀丞相,在此前蒋公琰南下时,相府决议是让蒋公琰劝说孙权攻淮南为佳丶荆州为次。」
「从大汉的角度来看,孙权向淮南进兵,大汉向沓中进兵,一为最东丶一为最西,可以相得益彰,使魏国中军疲于调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