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93 章 制碱(2 / 2)

加入书签

因此,与其将一堆方子留在自己手上吃土,倒不如献出去为大齐国库创收,还能带动百姓拥有更多赚取额外收入的渠道。若是顺带着盘活商业,亦是一桩好事。

二人又谈了一阵,谢拾的表现令李岱惊喜不已,恨不得掏空他肚里的存货。只是单独召见他已久,为免被有心之人误会,惹出什么闲话,李岱没有再继续多留于他。

谢拾重新回到史馆,众人果然很是好奇他被阁老召见的原因,他二言两语敷衍了过去,只道是李阁老与他讲评了几篇文章。

众多门生中,李岱对谢拾尤为欣赏,此事人尽皆知。而翰林院虽是官署,亦兼具学院性质,一众翰林官时常互相探讨学问,反正事务清闲,谢拾向阁老求学也没毛病……众人丝毫没有怀疑,眼中只有艳羡。

另一边,李岱已经行动起来。

在掌院学士一职空悬的当下,身为翰林院官品最高的侍读学士,无人敢过问李岱是迟到早退,还是当值期间“不务正业”。

他出了翰林院,直奔工部而去。

六部衙门中,除了单独在刑部街的刑部衙门,其余五部都与翰林院一般集中在皇城东南角,可以说抬脚就到了。以李岱内阁次辅的身份,调用几个工匠毫无问题。若非此事干系重大,李岱又一时心急,其实他压根不用亲自前来,遣人跑一趟就行。

得知阁老驾临,工部上下吃了一惊。发现只是要几个人手,二话不说便应了下来。

李岱转头又吩咐下人采购一应原料。

他要尽快验证谢拾给出的法子是否可行,有了确凿结果再上秉天子,免得空欢喜。

然的话,事情未成就急着上报,万一结果不如人意,且不说他,谢拾免不了被戴上一顶“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帽子。

一番话让阁老团团忙活起来,献言献策的谢拾本人日子却过得悠哉。近日他所编撰的《二年会试两年模拟》已经正式登录书肆,在京中热度空前,广受读书人好评。

谢拾因此又多了一笔进账。

他美滋滋地到醉月楼好生犒赏了自己一顿,其间听闻《长生梦》已经不止局限于京城,而是向四方传开。听了那真假难辨的故事,不乏有京中浪荡子与闲汉,两杯黄酒下肚,便乘兴而起,要去出海寻宝。

不知不觉,舆论有了变化。

大齐禁海多年,从前提到出海,许多百姓的第一反应便是海上的风暴、强盗与倭寇,而今大家第一反应,却是海上有仙山,有金银珠玉,有奇珍异兽和良种……愈是不甘现状之人,愈是向往出海。若非朝廷禁海又无船舶,他们早已忍耐不住。

敏锐地从酒楼茶馆之中听闻这股风声的谢拾暗自点头,对未来的构想更有把握了。

转眼间又是数日过去。这一日,谢拾照旧不紧不慢起床,不紧不慢用过早膳,又不紧不慢来到翰林院,不紧不慢开始修史。

几名内侍却匆匆而来,点名道姓要找谢拾。谢拾在众人惊疑的目光中起身相迎。

迎接他的是内侍殷勤的笑脸。

——天子口谕,召他入宫!

“公公贵姓?天子相召所为何事,不知可否相告?”前往乾清宫的路上,谢拾随口问了领路的内侍一句,心内有些猜测。

莫非与日前李岱询问之事有关?

领路的内侍瞟了他空空如也的双手一眼,忍不住在心中腹诽一句:年轻人不晓事,问话却连银钱都不肯使,果然是楞头青!

不过眼下谢拾正得圣眷,本身又生得好看,言语温和有礼,眼神亦坦坦荡荡,既无谄媚,也无鄙夷,态度令人颇为舒心。

不像有些读书人,一边捏着鼻子向他们这些无根之人行贿,嘴上恭维,不经意间却难免·流露出抵触与鄙夷……内侍大多是性格敏感之人,只从细节中便能窥出几分。

故而这内侍只在心里抱怨了他几句小气,对谢拾并无恶感,只当他不通人情世故,年纪轻轻入了官场,却连潜规则都不懂。

“谢修撰客气了,小的常德。”心思千回百转,这内侍面上却甚是客气,他压低声音,卖了谢拾一个好,“几位阁老都在,是李阁老在圣上面前举荐了谢修撰。”

此言一出,谢拾心里顿时有底。

果然是上回的事尘埃落定了吗?

不知他的建议天子可有采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