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二十一章(1 / 2)

加入书签

皇帝身亡半个月后,朝中终于传来了新帝登基的消息。

观庆侯,武威王、威定公等大臣因为拥立之功,得到的封赏最厚,小皇帝下旨,以威定公为丞相,武威王与观庆侯特进参知政事,其中观庆侯还被额外拜为太傅。

事后武威王还上奏,表示观庆侯是宗室忠臣,应当嘉其忠勇,盛其爵位。

如今新帝还未满二岁,显然无法处理奏章,朝轻岫这样做,只是表达自己支持观庆侯封王的态度。

司徒元早就知道这件事,目前的态度是虽不赞成,却也不那么反对。

虽说封王是要紧事,不过朝上已经有看一位亲王,再有第二位,旁人接受起来相对容易。

目前最让司徒元头疼的,还是孙侞近死后,朝堂直接陷入了半瘫痪状态。

这也是朝轻岫跟观庆侯两人为什么能迅速得到参知政事职衔的缘故——剪除孙侞近的党羽后,朝中要职自然空了不少出来,还有一些大臣虽然不算孙侞近心腹,但身在朝中,平日难免与丞相有些关系,目前也处在戴罪状态,无法正常办公。

唯一让司徒元庆幸的,是禁军这边暂无异动。

朝轻岫有节制定康兵权的圣旨在身,干脆地给出了解决方案,表示瞻天等军虽然大都跟随过孙侞近,但如今作为首恶的四个指挥使都已经中毒身亡,余下将士除非有明确证据证明曾经参与谋逆,否则概不追究。

至于指挥使的缺位,等她空下来后,自然会跟司徒元等人商议着定下的,目前就暂时交由公孙卫跟原本拏云跟击星两部指挥使监管。

朝轻岫没有处理朝政的经验,幸亏她往日当惯了门主,也打理过门内事务,自己又颇有悟性,且肯下功夫学习,目前勉强能给司徒元打个下手。

宫城内。

眼下是是先帝丧期,宫中多用素色,远远看起,倒也颇有种凄凉之意。

朝轻岫正靠在椅子上批折子,抬目瞧见司徒元面有忧色,大略也知道对方在为什么事情烦心,于是道:“若是想不出如何处置,不如暂缓一二。眼下朝廷尚有外敌在侧,既然首恶已除,又何必牵连太广?就算是逆贼门人,也不妨先降职留用,以观后效。免得逼迫太甚,反而逼得人铤而走险。”

司徒元蹙眉:“武威王说得是,但十二殿下不肯同意,坚持要从重处置。她一开口,宗室那边自然支持。”

死去的先帝到底殷十二娘的亲爹,无论生前两人的感情好不好,相处的时间多不多,至少她发难的理由很充分,也符合忠孝大节。

朝轻岫微笑:“往日看十二殿下性情温平,没想到还有如此刚烈果敢的一面。”

司徒元明白朝轻岫的意思——殷十二性格软弱,轻易不会与人起争执,她这样做,很可能是出于旁人授意。

至于授意之人是谁也不难猜测,司徒元心中明白,那多半是观庆侯希望自己早点同意封他为王,才会施压逼迫。

只要观庆侯能够得偿所愿,殷十二那边也会

恰到好处地被“说服”,表现出自己体谅朝廷大臣的一面。

朝轻岫的视线从司徒元面上扫过,微微一笑,没再多言,继续帮着批阅起了奏章。

她已经开府称王,干脆将徐非曲名正言顺地编入道王府官吏名单当中,目前递交上来的所有奏疏,会交到中书省中,她自己看一遍,徐非曲看一遍,最后再请司徒元那边的人过一过目,才会将事情定下,交由尚书省执行。

司徒元见朝轻岫日日如此,忌惮之余,也觉得朝轻岫工作态度不错,且一天比一天进步明显,而且有大局观,确实具备摄政的潜力。

就在此时,外头有小吏来回报,说卓希声不日就要回京。

朝轻岫闻言,精神微振,仿佛一个连轴转了大半个月的打工人终于遇见了能分担加班重任的同事:

“卓大人总算回来了!”

司徒元听见老友回京,心情也颇为不错,难得微笑问道:“武威王如此惦记卓大人,莫非以前与她也有交往?”

朝轻岫:“我久闻大名,一直盼着能与卓大人相识的一日。”又道,“等卓大人回京后,还请司徒大人一定为我引荐她。”

卓希声本来是特封的御前一品神捕,也是御史台大夫,不过因为大夏存在江湖的缘故,卓希声主要工作内容还是调查各类要紧案件,御史台的职责则大多交给副手处置。

先帝之前觉得北边有异动,就把卓希声派了出去,配合端木老盟主那边查了些军中的事情,结果事情刚刚告一段落,卓希声还没来得及按流程回来述职,就听到了上司去世的消息。

正在往定康赶的卓希声:“……”

她虽是皇帝拔擢的,但跟对方的关系也一般,但面对着皇帝驾崩后自己陡增的工作任务,卓希声还是由衷感到了一丝悲伤。

皇帝驾崩,举国皆知,卓希声昼夜兼程赶回京城,如同之前预料的一般,她刚刚回朝,就领到了司徒元暗中交付的新任务。

司徒元分派下来的工作主要有二件,分别是调查先帝驾崩之事,朝轻岫与殷宣明之间的关系,还有观庆侯暗中的谋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