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05 章(1 / 2)

加入书签

杭廷芳父女俩的对话,叶青肯定是不清楚的,也就不知道,她还被中北海那位老爷子提及了。

她是真没觉得自己是《妇女报》的功臣,反而,她要感谢杭廷芳对她的赏识,才让杭廷芳几次来为她做采访,将她的事儿刊登在了《妇女报》第一期的A版头条,还让她第一次写小说就见报连载了。

即便眼下这个时期,写文章根本就没有稿费,叶青也依然觉得十分荣幸。

她很希望,她写的小说,能够给国内那些正处在迷茫中的女性带去启示,尤其是那些被迫下乡插队,如今正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对命运和将来深感绝望的那批女知青们。

希望李秋那百折不挠永远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能让那些知青们重新找回他们人生的梦想和追求,对生活重燃希望和曙光。

收到了申城那边的包裹,叶青肯定是要给回礼的,而且马上就要过年了,这个时间点寄出去,如果邮局投递及时的话,她的这个包裹正好能赶上年前抵达申城,作为年礼再合适不过了。

正好这回屯子里狩猎,叶青分到了一百斤野味儿,她就拿了二三十斤肉出来,做成肉粒蘑菇酱,先将肉用卤水炖煮过,再切成肉粒,搭配上蘑菇碎熬成酱,那香浓的味道能从村尾飘到村头。

除了蘑菇酱,她还用山里的野果子,自己晒了不少果脯,酿了一批果酒。

这些东西虽然说是自己做的,但叶青的手艺还成,弄出来绝对像模像样,口感绝对不比申城百货大楼里面卖的那些高档品差。

另外,后院那药圃里面种的灵芝,在经过叶青的精心培育后,已经长出了一大片小灵芝。

小灵芝长得太密,叶青为了间苗,给拔掉了不少,晒干的小灵芝用来送人肯定是能拿得出来的。

这要是在八月底九月上旬,叶青还能从她那灵芝药圃里收集到不少孢子粉,那玩意儿才是灵芝最精华的部分,真正纯天然的高级营养补品。

但眼下时间不凑巧,叶青也就只能拿得出来这么多东西了。

将这些礼物仔仔细细打包好后,本来叶青准备抽时间自己去一趟镇上的,没想到也是凑巧,就在这个时候,杭廷芳委托来取小说手稿的那人来到了靠山屯。

这个人叫何海,是省城火车站的指挥调度员,来靠山屯取了手稿后,连夜就能让列车员帮忙送去蓟城。

可能是杭廷芳提前叮嘱了什么,这个何海一来靠山屯后对叶青就极为热情客气,完全没有因为叶青是一个乡下知青,而他在火车站工作就高高在上瞧不起人,而且在得知叶青要给申城那边送年礼后,这人立马就表示甭邮寄包裹了,他在站里找申城车次的同事帮忙捎带过去就行。

叶青原本还有些不好意思麻烦人,实在是她跟这个何同志也才第一次见面,两人可完全不熟。

但这个何海是真主动,叶青这边还扭捏呢,他抱起那俩包裹就往车上塞,还一个劲儿强调,杭廷芳的朋友,就是他的朋友,让叶青千万别跟他见外,这

样的姿态,是根本不容叶青拒绝。

叶青这下也没辙了,只能把陈友德和赵永飞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写下来,让何海的朋友把东西捎去申城后就跟那边联系。

叶青不久前寄出去的那封关于膏药量产的信件,应该还在路上,所以顾卫东这次寄来的信,并未聊到这个相关话题,而是跟以往的风格差不多,大有一副要将叶青记忆里面的所有后世军事科技相关知识点都搜刮干净的架势。

叶青也颇有些哭笑不得,这家伙可真够执着的,她都不知道说过多少遍了,她就是个军事小白,那家伙愣是不信,每个月几封信雷打不动。

主要是上次顾卫东给上面提供的那张沙漠Z鹰的图纸,确实给军部武械研究所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益的新思路。

据说在经过周密的研究复刻,大胆改进和反复调整后,已经调试出来了好几款高配和低配的武器,当然具体什么样,肯定不是叶青这么个平头小老百姓能接触到的。

这个经历,让顾卫东得到了启发,他开始不断在自己的脑子里搜刮他那些残存的记忆,连带着叶青也没放过。

哪怕明知道叶青就是个外行小白,他也仍然没有放弃,总希望能从叶青这个臭皮匠的嘴里打捞到有用情报,哪怕是零星半点的都成。

对于顾卫东的这个行为,叶青虽然有些无奈,但到底也没感到有多厌烦。

因为她也很清楚,这个时期国内各方面的实力都跟对岸有着巨大差距,各行各业都需要奋力追赶,军部对提高军事实力更是尤其迫切,叶青作为一名根正苗红的华夏儿女,在协助巨龙腾飞这件事上,不管有没有用,能不能行,她都绝对义不容辞。

叶青给顾卫东的回信没打折扣,哪怕经常感觉她已经被榨干了,但隔天只要脑子里出现某些灵光一闪,她都会立马掏出纸笔记下来,然后在写信的时候逐一整理出来,尽数塞进顾卫东的信里。

不过让叶青没想到的是,这回她的信还没来得及寄出去,顾卫东竟然回来了。

一大早,叶青才带着伵徒弟去养猪场那边例行检查,回来她就去伍大队长家里汇报关于屯子里的这批生猪的喂养情况。

靠山屯的科学养殖比隔壁青山农场执行要更早,再加上整个喂养过程都是叶青在亲力亲为,所以这批生猪的生长速度,甚至比隔壁部队农场的更快。

原本伍永兵以为到年底的时候,能有三分之二的生猪勉强达到出栏标准就算不错了,谁知道叶青这边一来就力挽狂澜,把所有生猪都养得膘肥体壮。

这段时间屯子里开始猫冬了,生产队的社员们也终于有闲情逸致来关心养猪场这边的情况,所以时不时地就会有村民来养猪场这边转一转。

看到猪圈里的那些生猪的模样后,就没有哪个是不欢喜的。

就连伍永兵和老支书都是乐得合不拢嘴。

毕竟,生猪的出栏质量,可是直接关系到社员们的工分收益,任务猪的完成等级越高,就意味着大家在年末结算的时候,能拿到更多的

粮食分到更多的钱,这可是一家老小来年能否吃饱喝足的关键环节,谁都不敢轻视大意。

而对靠山屯的干部们,尤其是伍永兵和老支书而言,任务猪出栏时的好与坏,则还意味着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能否让靠山屯在公社那边长脸。

看着猪圈里面在吭哧吭哧不断进食的肥猪们,伍永兵相当有信心,今年他们靠山屯在任务猪这一项上面,绝对能在红旗公社拔得头筹。

也是基于这批生猪的质量,哪怕这些猪还没上交到供应站,叶青在靠山屯生产大队也已经有了相当高的话语权,她到了伍永兵家里之后,也没藏着掖着,直接就说明了她的来意,提出了来年要扩建屯子里的猪圈,明年开春后,将生猪养殖数量扩大数倍的想法。

有了下半年在靠山屯还有隔壁农场这数千头生猪的养殖经验,足以证明叶青的科学养殖办法是绝对精准有效的,所以哪怕眼下叶青一进屋就夸下海口,伍永兵也没觉得叶青的要求是在异想天开,反而还跟着热血沸腾野心勃勃。

不过这事儿,光靠他们这边心急火燎也没啥用,主要还得供应站那边配合,如果供应站那边来年提供不了足够的猪仔,靠山屯这边就算是有再好的养殖办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

叶青已经和赵玉良那边打好了商量,达成了合作协议,所以伍永兵这边她就能给吃颗定心丸了。

“猪仔的问题事在人为,您这边积极斡旋,看看能不能提前跟供应站那边打好招呼,把明年要养的猪仔定下来,如果供应站那边不行,我这边再去想办法。”

叶青说着,就指了指隔壁青山农场的方向,

“那边我也跟赵团长提了这事儿,他计划明年养一万到一万五千头生猪,这么多猪仔,供应站那边能提供一半就算不错了,剩下的肯定得从别的地方想办法,到时候我和农场那边协商,给匀上几十头给咱们屯里,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

“另外,咱们自己屯子里还有两头母猪呢,半个月前我不是让公社那边赶来了一头公猪吗,估摸着母猪这会儿已经揣上崽了,开春前后肯定就能生产。”

伍永兵听得眼睛都亮了。

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叶青说的前半部分。

如果能搭上部队农场这趟便车,那肯定是再稳妥没有了,供应站那边缺哪边的猪仔,都不敢漏掉青山农场的份,绝对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满足部队方面的需求,所以叶青说的匀给靠山屯的那几十头生猪肯定是没得跑了。

至于叶青提到的自家生产大队的那两头母猪揣崽的事儿,伍永兵却是压根没往心里去。

也不是他故意不上心,实在是屯子里这两头母猪的情况,他比谁都清楚。

那两头母猪,本来就是七八年前老支书从供应站那边捡漏得来的,当时母猪瘦津津根本没几个生产队想要,于是老支书就找人走了点后门,花低价给弄回来了。

许是之前亏空得厉害,这两头母猪身体就一直不怎么健康,到屯子里之后,

愣是精心喂养了两三年才开怀。

但就算是能生产了,也跟寻常的健康母猪不一样,这两头母猪一年能顺利揣一回崽就算不错了,而且一次生产也顶多就是产个四五头,生下来的幼崽成活率连一半都不到。

所以这两头母猪产仔这事儿,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伍永兵完全没把叶青那话当回事。

伍永兵为什么对自家屯子里这两头母猪这么不上心,叶青心里面肯定有数,但她也不多解释,反正到明年母猪生产的时候就能知道了,这会儿她说得再信誓旦旦,也是口说无凭,伍永兵未必会信。

她只提她这边的要求,扩建猪圈,起码要能容纳下三五百头生猪的大小。

她这个要求一提,差点没让伍永兵给呛着了。

“夺大?”伍永兵眼睛瞪得溜圆,看叶青的眼神俨然如同看熊孩子差不多。

现在可是计划经济时代,哪里是屯子里想养多少猪就能养的?那不是都得听从上级部门的指挥调度?三五百头生猪的规模,那可是等同于一个小型养殖场了,能是靠山屯想建就能建的吗?

叶青可不是在信口开河,她目光灼灼盯着伍永兵,非常肯定地说道:

“叔,我可没跟您开玩笑。”

“我已经看过了,河滩那边荒地宽阔得很,猪圈扩大点完全不会有什么影响,明年除了养生猪,咱们屯子里完全可以再买回来几头母猪,这样一来,咱们屯子里以后生猪的数量,就不用再以来供应站那边了。”

“这个科学养殖技术,早两个月前我和赵玉良赵团长就已经在县里面做过汇报了,等部队农场那批生猪出栏,最后的数据就会统计并汇总上去。”

“我给您保证,这个技术明年肯定会大力推广,到时候各个国营农场,部队农场还有相关工厂,只要是大规模养殖生猪的单位,绝对都会争相尝试。”

“所以咱们屯子,一定要在技术推广之前抢占先机,您这边得去找公社赖书记帮忙,以咱们生产大队的集体名义,给县里面递交申请试试,看看能不能给咱们屯子里申请一个小型养殖场的试点名额。”

“如果审批能通过,咱们村养猪就等于过了明路,养几百头猪完全是名正言顺,谁来挑刺都不怕。”

伍永兵本来还是漫不经心歪着身子半躺在炕上的,在叶青把这话说完后,他整个人都坐直了身形,表情都变得无比严肃郑重起来。

当大队长也有好些年头了,伍永兵也不是一点见识都没有的。

红旗公社这种以集体名义来建厂的先例也不是没有,比如马架屯那边的窑厂,就是以公社的名义搞的,窑厂里生产出来的陶罐砖瓦,给周边好些公社乡镇供货。

这事儿其他生产大队未尝不眼馋,但眼红没用啊,因为整个红旗公社,只有马架屯那边有适合烧窑的黏性陶土,窑厂只适合建在那儿。

马架屯生产大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这个窑厂上班,这个屯子里的村民,就是靠着这个厂子,日子过得比其他生产大队要好上一大

截,甚至就连那个厂子里的青年男女嫁娶都比其他屯子要容易。

这个厂子的存在,可以说是让整个红旗公社其他生产大队的社员们羡慕嫉妒恨,曾经还为了争取几个进窑厂子干活的名额,几个生产大队的大队长联合去公社闹过事,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都公开动上手了,可最后,公社方面为了保障马架屯本屯人的利益,结果仍然是不了了之。

这个闹剧可能当时过了就翻篇了,屯子里的人除了酸言酸语上几句,也不会多耿耿于怀。

但伍永兵心里却一直记着这事儿,公社的态度让他意识到,一个厂子,对于屯子的发展,对于屯子里的村民过上好日子,甚至对于一个生产队在公社那边有多大的话语权,有多重要。

可这个时局政策下,要建厂谈何容易?整个红旗公社,只有那个屯子里有适合烧窑的黏性陶土,其他生产大队眼馋都没用。

现在叶青的话,让伍永兵虎躯一震,立马就意识到属于靠山屯的机会来了。

建不了厂,那就走养殖路线,小型养猪场的试点,就是属于靠山屯的绝佳发展机会!这个机会一旦抓住了,将来靠山屯未必不能成为第二个马架屯!

越想伍永兵就越是激动,眼睛锃亮目光灼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