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71 章 地里历史农业9(1 / 2)

加入书签

【华夏精耕细作从战国开始,战国之前的农业是能用非洲的态度概括】

天幕话刚落音,一个长得黑麻溜漆的人出现在历代人眼前。

唐之前的民众惊呼:这是谁?长得如此漆黑?

而唐朝民众一眼认出:原来后世把昆仑奴叫非洲人?

正惊讶间就听到有人问他:你们为什么不从事农业?

非洲人疑惑:有那么多芒果可食为什么还要种植?

你们种植需要太阳和雨水,我们只需要等植物成熟摘下就可以了。

嘶~不用种地就能养活自己?

神迹的对话让天下百姓眼热不已,什么地可以等植物自己成熟?

他们也想去啊!

可惜天幕并没有回答他们的话,而是开始正经讲述:

【原始时期的农业亦是如此,气候带来的生长弥补农业技术上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原始社会(世界级)主要食物是无性繁殖的芋。

这种最喜高温湿润环境的作物在原始社会中随手可得,有大量食物托底,人类能在自然中挑选出植物叛徒:能结出果实、能成片生长、便于收集的种子,把它种在部族,与杂草或野生亲缘不断杂交,得出最适合当下的植物进行栽培。

华夏是最早驯化动植物的国家之一,万年前北方驯化的粟稷是整个东南亚的起源。

距今9000-8000年前南方开始驯化稻谷,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后良渚、屈家岭、河姆渡等遗址证明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水稻】

刘启望着熟悉的食物一愣:“蹲鸱?”

此物好种却不耐储存,并且充饥力不如稻麦粟好使,所以并不流行关中,仅民间家中食用。

他摸着小刘彻的头暗想:没想到蹲鸱曾经是主力充饥食物。

可惜此物于汉用处不大,不耐存作物便不适合推广全郡。

【驯化后的种植方式很粗糙,雨后随意撒种,让种子自然生长,打的就是一个自由。

当部落聚集定居,减少狩猎转向采集后,为了养活更多脱农者,原始社会的农业开始发展,进入耜耕阶段。

耜耕指用原始社会先祖,学会用农具进行农业操作。

最初的农具是耒,它是扁平状的毛笔,只是在笔杆和笔头间绑有横枝,如横短的十字架。

操作方法:先烧除地面草木,然后抓紧耒进行葵花点穴手,在土地上不断上下点穴,这叫‘即行播种’。

此方法非常浪费土力,必须隔年新开土地进行种植,等旧地恢复植被才能继续刀耕。

唔,这种方法被称为‘撂荒’,也叫刀耕火种】

天幕顿了顿补充道:【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行此方法,在华夏热带地区甚至保留到解放前,如云南景颇族、独龙族等,皆是连岁三四收,地瘠而弃,更择新者。

或是直接伐木烧草,将谷种种于灰中,无论旱涝皆有收获,当土瘠不可再

种时又伐一山,重复以上动作播种砍山。

他们能保留两千多年不变,是因他们纬度在亚热带地区,腐殖地厚实,气候能促使种子生长结果,不然换北方试试?

怕不是早就饿死了】

胤禛拧眉,憋了几息忍不住道:“云南贡山等地仗着气利蛮荒蛮种,不耕田不犁锄,所行皆是刀耕火种,穷等农物自熟以饱裹腹。

朕遣官员屡屡劝说耕种都不听,劝得多了宁愿弃屋也不愿精耕,真是不堪教化!”

黄帝时期民众不利其器,烧山林耕种也就罢了,如今大清有各类耕种利器却不用,实在是...他摇摇头,却不准备强制他们精耕,大清对边陲民众要求很简单:别闹事,别反清就行。

至于其他的...想刀耕火种便刀耕火种吧。

【热带气候让原始社会能以最省力的方式,获得足够的食物养活部族。

但华夏气候不是一成不变,地理气候证明年降水量减少100mm,北方农区向南推退100km。

相反平均气温上升1℃,气候带北推移100-200km。

气候带变动带动农耕产出变化,当气候、让收成达不到预期时,耜耕被迫升级,良渚遗址出现了锄头、耜、石犁等农具,当时石犁的一天可耕4担田,堪称是农业工具革命性突破。

农业发展到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农具不仅有石镰,还有石磨谷器及杵臼,给谷物去皮】

苏轼等人手忙脚乱:快快快,记下,气温上升,降水下降等后世词汇全记下。

至于怎么判断气候温度及降水量,后期慢慢查探!

先抄!

苏轼手腕转得飞快,他看了眼案头,心里嘀咕:怎么越记越多?总感觉天幕每句话都很重要。

房进:嗯...这种感觉我们称它为:都是知识点,得背!

【大禹划分九州时,把九州土质分为:上上、上中、上下和中上等级。

其中黄土高原土壤为黄壤,是腐殖最高、最肥沃的土地。

因此夏立国后天下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上,以种植为主,畜牧、渔猎为辅。

商代夏后农业中心向外扩大,主要有:河南、山西南部、河南西南部、山东、安徽西北部、陕西中偏东部。

西周则在商农业区范围上扩大,将商朝时期的荆蛮地、淮夷之地开拓出来。

即:湖北江汉地区、安徽江淮地区、甘肃、陕西泾渭地区等】

秦始皇眸光落到西周畿区的西方,那里曾是西周腹地,后来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后,封为列侯被赐岐山以西之地。

那时秦历经数代终于拿到天下争霸资格,得以扎根西地瞻望中原。

他缓缓走到舆图前,指腹抚过岐山西地,缓缓吐出口气:大秦绝不能重蹈覆辙,走上一世而亡的路!

【商周总结天文变幻前,各地农耕以物候为参照物:

如西周

时期郯国观候鸟迁徙定农业开端,当家燕到达郯国时,就表示大地回春,农人该进行耕种。

看到蚯蚓出现地面,苦菜秀长时就是孟夏到来,这时该进行蚕事,聚畜百药。

当候雁到来玄鸟归,天下雷开始收声时仲秋到达,该劝民种麦,多蓄菜】

民间

农人挠了挠脑袋,有些不明白神迹为何要提看鸟定农时。

观天象看花鸟测农时不是很平常的事吗?有经验的宿老看立春当日日头如何,就能推出一年收成呢。

老者张着豁牙的嘴慢吞吞道:“立春晴一日,整年不劳累,立春西北风,田里米价贵。”

有小孩调皮故意凑上来:“叔伯祖爷爷,神说农事跟气压温带有关,与立春没关系。”

老者大怒,斥道:“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话会有错?

再说神怎么没说了?难道一十四节气没有立春?”

说罢他又指着小孩警告:“牛娃子,到立春日这天,你要是犯了忌讳去挑水掏灰,我让你爹娘揍你!”

听到爹娘,牛娃子肩一耸不敢再说话,低头撇了撇嘴,把注意力重新放在神迹上。

【以物候指导农耕,根据地理气候进行种植,在商人挑选下黍稷、栗、麦、稻、菽、麻为商主要粮食。

同时又在六畜(马牛羊鸡狗猪)齐全的基础上,商人开始驯养鹅、鸭以增加肉食来源。

当然鹿肉等好肉食平民没资格享用,但他们能拥有一部分私田耕种养活家小。

提醒一下,商朝平民指与商贵族有稀少血缘关系的同宗,奴隶不在平民范围内。

在商朝体系中,平民向国家缴纳十分之一的贡赋,朝廷为平民提供先进农业技术,如耕作、除草、培土、灌溉等技术。

同时农具也由石木转为石器为主,青铜兼用,如锸、铲、犁、镰刀等青铜农具】

天幕展出的木石农具看得历代人啧啧称奇:“这些铲子、镰刀破得成什么样了?后世还要好好收藏?”

论结实度还不如自家的镰刀铲子呢。

并且...见商人耕作做法,历代百姓很心疼,种地怎么能这么随意?

你们播种前不开沟吗?施肥除草呢?这些都不干,跟昆仑奴干活有什么区别?

不会种放着让他来!

【与夏不同的是商实行协田制,商协田是集体耕作模式,与近代伊拉克农民劳作相同,即:三人并肩将铁锹踩入地里,然后同时用力斜翻泥土。

到商晚期时,耕种方式有了进展,两人各执一耜,同时并耕,共同挖土;

这种方式在近代西藏地区仍有遗迹,稍有区别的是两男子在前方翻土,妇女在身后碎土,以此提高效率】

天幕贴出藏区耕种图片,顿了顿补充道:【这种耕种方式很累人,特别是碎土的妇女,半蹲碎土一日下来,腰肌劳损得厉害】

无数农人心酸:哪里是劳损得厉害?

空中的农人哪是耕种?分

明是在开荒!

开荒难,要把一块土熬成熟田,非两三年不可。

熬不可怕,怕的是田垦好了,地却被占了。

对方人多势众他们能怎么办?

衙门无钱进,冤无处升,最后辛苦开荒一年白费!

【商朝农业劳作方式多有发展,但最大的发展还是沟洫技术,及人畜粪肥作用。

肥料:商人收集各类粪料,在一月前备足放于壅田之中,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料。

沟洫技术也叫沟渠:在田间挖沟渠,把沟中泥土翻到田地旁形成垄,商周把垄算亩边界,以此来计算田地大小。

同时田地有沟渠也能排水及农作物灌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技术演化到后来是西周井田制】

文人望着天幕上的井田制热泪盈眶,井田之制乃历代良策,既能保证朝廷税收,又能为百姓谋利,偏偏世道日下他们复不了周礼。

孔夫子愿望终究未能实现啊!

【为提高田地产出,西周把田分为三种田:

菑田:即无土力的田,需要修养恢复土力;

新田:已恢复土力可耕种的田;

畬田:连续耕种三年的田,即将修整成为菑田;

除此之外还有土地肥沃的良田,即不用休耕可重复耕种】

朱棣瞅着井田制冷笑,他的好侄儿头脑发昏,竟想采用方孝孺提议,恢复井田制。

简直笑话,那方教孺称只有‘复井田,行周礼’,才能阻止寇乱横生,见有人反对,立马给人挂上流俗人称号,好个高清清高儒子。

哼,大明真行井田制,怕传不到三代就亡。

井田真好,为何历代不用?

在他看来,这些人喊复井田是假,兴宗族是真,周礼旦行,天下各州百姓听朱家的还是听宗族的?

【商使用粪肥田,周则在此基础上深析,因地制宜地总结出施粪法,即不同土地性质实施不同动物粪肥。

质地松散的土壤使用狐粪;赤色坚土用牛粪;浅红色土用羊粪;坟地用麋粪;枯竭的水泽地用鹿粪滋养,碱地用貆粪;黑色土壤用猪粪等九种土质;以大麻籽一起混合作粪肥。

同时在合适地点修建泽障,即水坝、陂塘,引水浇灌田地,用水浸田杀草,这种杀草方法在南方楚国广泛使用】

驻着锄头听神迹讲述的明代百性惊讶:“这不是俺们现在做的事吗?”

用水把草淹了,等草腐了还能肥田,省力又不费事,好着咧!

【楚国地广人稀,采用农业为火耕水耨:烧草后种稻,杂草与稻同长,待长到七八寸后再灌水淹草,留稻独自生长。

这种方法跟刀耕火种并列为原始法,产量不高仅能维持农夫生活,但江南气候炎热物种丰富,民众不担心无食物可吃。

所以史书称:既无冻饿之人,也无千金之家】

李世民听罢好奇:“现在岭南一带还如此

吗?”

房玄龄摇头:“今天象与古之差别甚大,战国南方有物但瘴气遍布,不是好生存地。”

即使现在崖州等地亦是朝廷流放之地。

李世民点点头,他想到天幕偶泄出的海底景色,龙虾五色鱼、艳色珊瑚...不由得蠢蠢欲动:想看。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陛下,大唐内外未安。”

李世民委屈:好吧。

【原始社会以石器为主,商以青铜为辅,而西周时期成了铁制农具开端,同时华夏传统农具在这时期有了雏形:

整地农具:耒、耜、铲、耰(碎土工具)、锸、锄、犁;

中耕农具:钱、镈;

中耕指精细操作:灌水肥田除草,钱、镈都是小铲形状,用于农人细心除草松土;

收割农具:铚(割谷穗)、艾(类似镰刀)、推镰(V字形镰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