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654 章 算笔账(2 / 2)

加入书签

莹莹了解她的心思,她就是普天下母亲的心情:希望孩子和积极向上的人相处,不要和不健康、脾气不好的人玩儿。

莹莹只好哄着乌雅氏聊点别的,把一上午的时间消磨过去。到了中午才去找雍正,雍正这会在养心殿前面的一排建筑里面办公,看到莹莹来了说:“咱们舅甥两个简单地吃点就好。”

这也真是简单,两碗面条两盘菜。莹莹来这里也不是为了吃饭,就怂恿舅舅卖火车头:“您想啊,有新的为什么要用旧的。”

雍正说:“舅舅也知道新的好,但是好在哪儿啊?你光靠嘴说,你也要让你十一舅舅把新的做出来让朕看啊!而且火车不能停,一旦停了,这后果就很严重啊。务必有新车头等着,旧的车头下能撤下来。不能新的没有反而把旧的卖了,全国的货运怎么办?”

雍正以前对铁路的好处只能想象,尽管他当初在工地上督工,也尽管当初海棠跟他说了不少有火车的好处,他能看到的好处就是吸纳了民工,民工有挣钱的地方,运送货物方便,朝廷有一项进账。

直到后来的蒙古雪灾,用火车送救灾物资比传统的救灾办法快,他才觉得这条路哪怕

是赔本也要修,也要维护下去。再到后来铁路不断向西延续,对西南西北的控制不断加深,他彻底明白,这种东西大动脉是不能断的,不仅不能断,为了加深朝廷和地方的联系,还要多增加车辆。

“……因此车头咱们自己都不够用,你还要卖,卖了咱们用什么?我跟你说,朕打算从湖南修路进入贵州云南再进入四川。到时候铁路通车,需要的车头更多。”

“新车头的速度更快,用煤更少,”莹莹二两口吃掉自己碗里的面条,要给舅舅算一笔账:“您看,老车头耗费的煤炭多,跑得慢,越往后维护得越多,对不对?如果全部换成新车头,咱们算算新车头比老车头省多少?又快多少?运送的货物多了多少?”

她跟苏培盛说:“苏公公,拿纸笔来,咱们和舅舅算算这笔账。”

雍正笑起来,跟苏培盛说:“听见了吗?要跟朕算账呢,快去。”

苏培盛把雍正桌上的白纸砚台和毛笔拿来,笑着说:“此账非彼账,公主,您慢慢算。”

雍正把盘子里的菜倒进碗里,把盘子撤了,给莹莹腾出地方。他则是一边吃面条一边看莹莹算这里面的账。

下午十一阿哥被叫到宫里,雍正问他:“你不是弄出了新蒸汽机吗?新车头造价几何?什么时候能造出来给朕看看实物?”

十一阿哥估算了一下:“样机最快二月底,不过咱们人手不足,要是大量造车头就造不了丰收机。”

雍正听了很不满:“开春之后各处灌溉,正是要紧的时候,你不造丰收机造什么?既然人手不足为什么不多招人手?”

“这种东西不是一上手就能会的,想要培养一个熟练学徒,最少也要两二年。要是碰见那笨的,十来年都未必能上手。”

雍正就说:“丰收机绝不能停,车头也不能停,先把你造汽车的事儿放一放。”

十一阿哥不乐意:“汽车那是收过钱的,您的丰收机和车头到现在都没调拨银子……”

莹莹赶紧说:“那丰收机的银子再过半个月就押送到京城了,”她赶紧给雍正解释:“商行在年底结算,所以要先封账再拨钱。”

雍正点头,实际上他不知道进出口商行为了避免今年的报表出现一处大亏损,要把账做到明年去,明年上半年给钱换新机,下半年就把一部分老机器卖到外面去,以此抵消这笔款子,避免账上难看。没想到朝廷里面大家对卖老抽水机的事儿不太感兴趣,莹莹只能把银子放在结算后运来,反正为了国内的灌溉收割所在商行是年年亏损,明年也就是亏得更多而已。

十一嘟嘟囔囔:“就算是丰收机的钱到了,为了收粮紧赶慢赶是应该的,可是……”

雍正发现了,这就是个死要钱,就说:“朕让户部调拨银子,如果你的新车头好用,朕先定二百辆,如何?你也知道,这些铁路上能容纳的车头不只是二百,做得好了后面还有。”

“哎哟!这好说!”

反正汽车用的蒸汽机已经有二百多部了,年后把制造蒸汽机的工坊腾出来制造车头用的蒸汽机就行。

十一阿哥一副见钱眼开的模样:“这好说,二月底保证有样机,您看是先造车头还是先造丰收机?”

“自然是先造丰收机!天下这么大片的农田等着用呢。”

莹莹忍了又忍没敢反对,从经济方面考虑,丰收机真不着急,毕竟有老机器撑着,这时候给火车升级换代利润更大,就算是全国丰收,那点卖粮食的钱能和卖车头的钱比吗?

工业挣的钱比农业多多了。

然而这舅舅一门心思种田,不只是他,就是全国上下也是一门心思种田,这年头过年要放假,收粮的时候也要放假。每到收粮的时候,城里的铺子都关门了,门上都贴了掌柜和伙计们回乡收庄稼的告示。从权贵到百姓,都在关注收粮,毕竟民以食为天啊!

所以在种粮收粮这件事上,所有事儿都要给它们让路,百姓们代代相传的技能就是种地,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再有钱也要种,不种心里慌。!

则美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

:,

希望你也喜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