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7章 大汉后世谈(十二)(1 / 2)

加入书签

尽管有公孙丞相的百般遮掩,但霍去病奉命出玉门关后一月有余,皇帝还是在纷繁复杂汗牛充栋的情报中发现了一点诡秘的端倪——朝廷的制度,北地、陇右边地诸郡的太守月有月报年有年报,每二十日会以密奏将边关要事直呈至尊御前;而数日间郡县长吏纷纷上奏,却都报称边关的胡人异动频频,难以弹压,乃至流言纷起,称大汉磨刀霍霍,即将对西域出手;届时天兵一至,必当犁庭扫穴,血流成河云云。

大汉讨平匈奴后威名远慑万里,往来买卖的胡人商贾惶惧不明就里,惊慌哗变时常有之,原本不足为奇。但此次的骚动却迥然不同于往常,不但商贾罢市流民四起,甚至有与大汉交好的小国偷偷派来了心腹,暗自向主持边境军务的太守、郡尉等询问消息:

——大汉不会真的要动手吧?动手前能不能给诸位自愿敬奉的藩属国透点消息?好歹人家真的舔得很卖力啊!

这流言委实是无稽之谈,边地长官都不知用兵一说从何而起,当然更不知如何解释,只能讷讷推脱而已——大汉筹备未毕,自不会贸然动兵;但兵者要事不可轻泄,给他们再大的胆子也不敢暗示给这些自称“忠犬”的外邦使者们;纵然群议汹汹,亦只能闭口不言,同时暗中疑惑而已:这些人是哪里来的假消息?

不过,在应付数日之后,却连边境长官们坚守不移的心志亦为之动摇了。他们早早便曾接到消息,称冠军侯霍去病奉旨持节出关,检视边境武备整顿防护,坐镇玉门关为博望侯张骞远行之后援;此种种任命都属寻常,原本也不以为意;但十数日来沿途的驿站传递消息,却令太守郡丞们惶惑不解:原来冠军侯此行赫赫扬扬,不但盛设仪驾旌旗逶迤数十辆马车随行,更有贴身的百余轻骑左右护卫,霍去病更身披重甲,亲为领兵,组织每日结阵演练。

如此大张旗鼓煊赫而来,声势之盛真是莫可比拟,甚至惊动了沿路地方的州府。而北地诸长吏收到消息,更是摸不着头脑——且不说天子钦差为何还要披坚执锐全副武装,单凭这随身带的百余名虽为轻骑实则偏将的手下,那以此指挥数万精锐部队也是绰绰有余,如若再随身带着皇帝调兵的密旨,那搞不好立刻就能掀起大战……

所以霍将军到底是来干什么的?

惶恐迷惑之余,诸位太守长官也在密奏中开始了疯狂暗示,百般试探——陛下若真要开战,总不能瞒着我们这些忠心耿耿的臣子吧?

至于陛下…陛下

只能无语而已。

皇帝自家知道自家事,当然晓得所谓出兵只是妄想——而今正值夏末,秋粮都尚未收割,军器辎重一概缺如,还能出个什么兵?估摸着只是霍去病少年心性,出行仪仗太过甚大,一不小引发了点难以预料的猜忌而已。冠军侯富贵出身天资纵横,生平未尝稍有挫折,这样飘逸高举莫可比拟的人物,有些自矜狂傲之气也是难怪.…

不过,反复阅读奏报,他却也不觉生出了疑惑:话说,大夏天穿着钢制的重甲领兵演阵,霍去病真的不嫌热么?

大概是因这一点疑窦而福至心灵,皇帝收到冠军侯自玉门关处呈递来请罪的奏报时,才没有被这详尽细密的自白震得当场失态,竟尔勉强保持了平静。

——好吧,也不算如何平静。至少皇帝反复阅览了数次冠军侯从头到尾毫无隐瞒的叙述,却依旧是不敢置信——霍去病汲黯公孙弘居然一齐搅进了西域乱局?这是天上下红雨了么?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白发苍苍素服布衣的公孙丞相立刻撩开下摆,笔直跪了下去:

"臣有罪。"

说完此语,公孙丞相五体投地拜伏于地,俯首不敢仰视,尽显臣下犬马畏怖之情。

当然,拜伏归拜伏叩首归叩首,公孙丞相一双褶皱横生的老手依旧牢牢撑住地面,并无颤抖摇晃;俨然是胸中仍有定力,迥非寻常大臣可比。

皇帝垂目打量一眼,立刻露出冷笑:

"这份奏折是丞相帮着递上来的吧?想来霍去病只是听命行事而已。"公孙丞相匍匐不起,语气平稳:

"陛下圣断。"

——不错,霍去病这封请罪的奏折正是公孙丞相精心筹谋的步骤;皇帝毕竟是雄才伟略明察秋毫的英主,纵使一时隐瞒,长久也必将显露马脚,祸端更不可计量。为长远而计,还不如寻找时机自己承认,将损失降到最小。

至于特意安排霍去病上书,则更有隐秘微妙的暗示——虽然这几位重臣是有些牵扯不清行迹难以解释,搞不好还可能搅动西域的风云,但人家罪也认了屁股也设法自己擦了,陛下还能有什么非分的责备呢?

再说,冠军侯与汲公的忠诚是真正无可置疑,纵使一时侥幸愿意与公孙弘联手,设若将来自觉欺瞒有罪

良心不安,老老实实给皇帝尽数交代了老底,这两位幸臣或者还不会有甚大碍,却不是把公孙丞相一人丢火坑里了么….

那还不如安排霍去病在恰当时开口,顺带着自己还能描补两笔呢。

皇帝垂目打量公孙丞相,神色高深莫测,隐约有几分不可言说的怪异。眼见公孙弘俯首匍匐,恭敬之至,他终于移开了目光,淡淡开口:

"丞相倒是很会推诿塞责,拉人顶缸。"

公孙弘膝行而前,语气谦卑沉重之至:"臣有罪。"

不错,相较于少年心性资历略浅的霍去病,皇帝的眼光天资均为不世之选,帝王心术早已炉火纯青;在摆脱了单方面信息污染的困扰以后,至尊立刻发觉了丞相老谋深算秘不可告人的筹谋——在这场莫名其妙搅乱西域的奇特变局中,冠军侯与汲太傅都是阴差阳错被时势卷入的纯粹冤种,唯有公孙丞相蓄意在边境流布他公羊一派的学说,却是真正“居心不可问”!

——公羊派最激进躁动的儒生为什么会一波又一波的向边境进发?真当皇帝一无所知么?!

某种意义上,汲公与冠军侯这阴差阳错的无心之过不算大事,即使皇帝再如何刻薄寡恩苛上而厚下,也不过高高举起罚酒三杯而已;反倒是公孙氏这隐秘不可告人的心思,一旦发作必定触及皇帝逆鳞,结果恐怕不可设想。大概也正因如此,这位数十年的老吏才一改往日滑不溜丢湿不粘手的脾气,竟尔全心全意为使团谋划,不惜犯下欺瞒君主的忌讳。

不过老滑吏苦心筹谋,这番算计的确是毫无差池。皇帝固然风裁峻肃、御下极严,但对有功之臣也真是垂爱殷殷,呵护唯恐不至。而霍去病此行雷霆万钧,却也真是赶在事情曝光之前,立下了足以挽回天心的功勋——他耀武扬威煊赫而行,暗中却派遣匈奴降将驰入西域,软硬兼施的游说滞留于大漠绿洲的匈奴残部;一边是以冠军侯赫赫威名当头震慑,另一边却是网开三面,为这些惶惶如丧家之犬的败军们提供了穿行戈壁必备的舆图,勒令他们即刻西行,不得延误。

当然,至于西行途中必经的大夏、大宛等国,大抵便只能自求多福,各寻出路了。横竖大汉已经为西域乃至中亚牵制了数十年的游牧精骑,而今放过来的亦不过一点败兵残将而已,诸位西域国主该当感泣涕零,终身叩拜中华天子大恩才是。

如此里应外合,手段百出,真有攻

心为上的凌厉。只要匈奴残部军心涣散,将来讨平西域便俭省了不知多少功夫。单凭这一份料敌先机未雨绸缪的功绩,便足以令圣心回转,冲抵掉一切隐瞒的小过了。

不过,霍去病在奏报中却依旧是平实诚恳、毫无隐瞒,先是坦承此次驱逐匈奴自己并无太大功绩,而后推功于居中策应击敌所必救的博望侯张骞,最后再老老实实谢罪请罚,流程走得一丝不漏。皇帝凝视丞相片刻,而后抽出奏折,皱着眉又看了一回,却也只能无奈苦笑

——这老实孩子一开口就什么都自己认了,那至尊还能单单只处罚公孙弘一人么?虽然天子的心已经偏到了肋骨,但处事总还是得讲点体面不成……

皇帝随手抛开奏折,浑若无事,只是平静开口:

"丞相起身吧。耄耋之年的长·者了,也不必拜来拜去,劳动筋骨。设若重臣体衰致病,朝廷面上也不好看。而今多事之秋,朝中的琐事也多,丞相还是善自珍摄的好——寻常的政务么,就不要太操劳了。"

如此轻描淡写剥夺丞相权力,算是君臣数十年彼此心照不宣的体面。当然,相权虽被侵吞殆尽,丞相的名位却是公孙弘甩脱不了的烫手山芋——以皇帝的意思,而今正是多事之秋,怎么能平白放过为至尊背锅的怨种呢?

公孙丞相心领神会,起身俯首谢恩,却又缓声开口:

“陛下不以老臣为愚鲁,老臣感激涕零,不胜犬马孺慕之心。只是老臣年高无德,实难克承朝廷的隆恩。《书》云:俭以养德,臣惶恐不胜,愿奉还五百户封邑,以赎前愆。"

先是剥夺权力,既而削减封邑,这也算是足够严厉的处置了。皇帝的面色终于稍稍缓和:

"可。"

眼见公孙丞相后倒退着趋出殿外,皇帝收起奏折,反身步入大殿低垂的帷帐之内。却见帘幕后清香馥郁、风鸣幽幽,两侧的金丝软榻上默默跪坐着一大一小,彼此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神色颇有相似之处。

如若公孙丞相能窥见此景,大概也会愕然惊疑,不能自已——原来他与皇帝彼此言语机锋,议论绝密军情之时,皇帝的爱子竟与卫青静坐帘幕于后,侧耳细听着他的辩解。

后殿聚气迎风,时有轻飙吹拂。皇帝迎风而立衣袂飘飘,面上的不悦沉着却略无影踪,又是那天子高远从容的气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