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17 章(1 / 2)

加入书签

长秃一再强调愿意归顺大明,永不再犯。并说(),这是他们三人早就商量好的?()?『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可以钻刀立誓。

他的话朱翊钧也就是听听罢了,并不当真。

不管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的话,他都不信,他只信自己的判断。无数历史的教训都告诉他,这些人不读书,没有诚信可言。为了活命,发誓就跟吃饭一样简单,违背誓言也跟吃饭一样简单。

没过几日,朵颜卫的人竟然主动扣关,释放了他们掠走的边关百姓,并且跪在长城外痛哭不止,请求戚继光释放董狐狸等人。

谭纶和戚继光商,以及一众守将商议的结果仍然选择相信董狐狸。一来,放他们回去,他们若履行诺言,再不反叛,便可以在大明和察哈尔之间,起到牵制作用。

二来,就算他们违背誓言,经过这次重创,朵颜卫和蓟镇实力悬殊太大,也不足为惧。

谈论和戚继光南征北战,经历过无数大小战役,有着非常丰富的军事经验,朱翊钧有点动摇,但总觉得就这么轻易的放虎归山绝非良策。

“大伴,”夜里,朱翊钧拉着风暴,在总兵府的屋顶上看星星,“我有些拿不定主意,应该相信谭纶和戚继光,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

冯保很清楚历史的走向,本来,戚继光活捉的只有长秃,跪在关外求情的人是董狐狸,戚继光同意放人,董狐狸忌惮戚家军,再不敢进犯蓟镇,转而去辽东攻打李成梁。

朱翊钧坚持不肯放人,才是正确的选择。

冯保说:“谭总兵和戚将军做出放人的决策,一定经过周详的考量,但我认为,陛下应该叫坚持自己的想法。”

朱翊钧却道:“可我一时间也想不到解决办法。”

既要稳固边防,又要考虑大局,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有那么容易,谭纶和戚继光也不会因为钻刀立誓,就把人放了。

朱翊钧仰躺下来,枕在冯保的腿上:“我得捋一捋。”

“朵颜卫驻牧于山海关东北侧至喜峰口之间,后面是东迁的察哈尔部。”

“所以,戚继光才说,放归董狐狸,可使朵颜卫在大明和察哈尔部中间作为牵制。”

他忽然皱起眉头:“我好像,在哪里听过这个说法。”

“对了!”他一拍大腿坐起来,“那年把汉来降,王崇古就曾说过同样的话,若俺答不肯为孙子屈服,便将把汉和他的部下安置在塞下,指派把汉统辖,如同汉代在乌桓设置属国,牵制俺答。”

“我有一个想法,”夜空下,朱翊钧的眼睛亮闪闪的,仿佛天边的星子落入了他的眸中,“不过,咱们得去一趟宣府,明日就出发。”

冯保大抵猜到了他的想法,觉得他实在太聪明了,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成为他的老师,他记在脑子里的东西,说不定哪一天就能派上用场。

而当下对于蒙古各部的每一步部署,都会在将来影响辽东局势,继而改变大明王朝未来的命运。

() 打定主意,朱翊钧便不在蓟镇久留,叮嘱戚继光,继续与朵颜卫的人周旋,先不要放人,等他的消息。

当天,他就带着人往西边,路过古北口,出居庸关到达宣府。

宣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宣府更是保卫京师,防御蒙古南下的咽喉之地。

进了城,朱翊钧便放慢了脚步,好奇的东张西望。此地虽然与京城没得比,但和蓟镇比起来却是更大,更繁华一些。

蓟镇边境偶尔还有蒙古人骚扰,自从俺答封贡之后,俺答称臣,宣府、大同建立马市,大明和土默特部一直以来和平相处。

穿梭的人群、来往的马车、路边的小贩以及沿街的商铺……这座边关重镇在断断续续经历过两百年战争之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和平。

乐坊中传来歌伎咿咿呀呀的唱腔,婉转中带着一点独属于边关的苍凉,朱翊钧歪着脑袋往里看了一眼,立刻就有人招呼道:“公子,进来坐。”

朱翊钧摆了摆手,一本正经的说道:“公子还有要事,下次进来坐。”

“……”

他回头拉着冯保:“宣府看着是挺不错,难怪朱寿流连忘返,可惜他的镇国公府被拆了。”

虽然嘴里说着可惜,但他的神情却没有半分可惜。

武宗给自己封总督、总兵官、威武大将军,又加封太师、镇国公,在宣府建镇国公府作为行宫。

不过,在他死后,世宗即位,就下令把西苑的豹房和宣府的镇国公府一起拆了。

无论是豹房还是镇国公府,都是武宗用来寻欢作乐的地方,朱翊钧没有这个爱好,他来宣府,除了巡边,的确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

很快,他们家就来到了总督府,朱翊钧掏出一枚戚家军的腰牌,对守将说道:“在下李诚铭,奉戚将军之命,前来送信,方总督可在府上?”

因为去年前任兵部尚书杨博病重,致仕返乡,张居正将宣大总督王崇古调回京师,接任兵部尚书,原巡抚方逢时接任宣大总督一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