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3(2 / 2)

加入书签

吴双点头:“我也这么劝过。可她觉着我不懂她心里的苦。再苦能有我以前苦啊。我小时候别说吃不上穿不上,能不能活到明天都得看天意。”

苏笑笑算算她的年龄,她小时候正赶上鬼子在中原的几年,“郑医生是不是比你小?”

吴双想想:“好像跟你家张团长同岁,四二年生的。”

苏笑笑:“那从她记事起就没见过小鬼子?稍大几岁内战也结束了,算是没有经历过战乱?”

吴双:“对!所以才认为我不能理解她的苦。”

柜员道:“你要是跟她提以前,她兴许还说,还不如打仗牺牲了呢。”

吴双:“也许吧。不过不是我咒她,她再这么埋怨下去,高老师跟她过不长。”

柜员不这样认为,离了她谁还敢嫁给高老师啊。

吴双见她这样,问:“不信?我家老大说过,高老师上课就好好上课,从不乱说别的。他这样的老师离了渔民出身的郑医生也没人敢作践他。否则宋老师第一个不同意。”

苏笑笑很好奇:“宋老师什么来头?”

吴双:“宋老师出身好,根正苗红啊。关键人家是整个学校唯一一个大学生,那些首长都指望她教好孙子孙女。宋老师气得不想上课,首长能放过闹事的人?”

苏笑笑懂了。

吴双道:“好比你,你向首长反映问题,首长能听进去。要是我去,首长肯定说我,名字都不会写,事还不少。哪凉快哪待着去!”

刚刚从厕所出来的另一个柜员乐了:“你还知道啊?”

吴双回头看去,一看是邮局主任,就把反驳的话咽回去,“所以我从不去首长跟前找不自在。”

苏笑笑有一事好奇:“听双姐的意思郑医生娘家不如高老师家有钱,那她父母还有钱送她读书?”

吴双:“这事说来话长……”

建国初期上面号召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重视扫盲工作。可是那个时候识字的人不多,一个村几百人,能当老师的屈指可数。岛上一个渔村没有十个识字的,可以教书且愿意的只有一两个。

这一两个也得吃饭生活,所以干了一段时间就因为打鱼农活耽搁下来。上面发现成效甚微就号召知青下乡。那个时候全是自愿。当年有个很有名的豫剧《朝阳沟》讲的就是城里姑娘自愿下乡的故事。

虽然翁洲岛偏僻,交通不便,也有知青愿意来。几个知青到这里把学校弄起来,待了两三年返城后又来几个,断断续续有七八年,郑医生因此从小学上到中学。

郑医生跟高老师结婚后,

高老师的父亲把她安排进卫生室。卫生室有个高家亲戚,悉心教导她几年,那个亲戚的子女都在市里上班,他退休后没人接班,就叫郑医生接班。

郑医生不敢离婚也是因为没有高家就没有她的今天。

吴双说完这些,又忍不住说:“人就是不知足。她也不想想不是高家有钱有人脉,她去小学当一年级老师人家都不要。”

苏笑笑就想附和两句,余光瞥到有人进来,她立刻转身招呼:“同志,请进!寄信还是来拿包裹?”

来人是位女同志,看起来比苏笑笑大四五岁,进来后露出腼腆的笑容,到柜台旁边,轻声问:“听说现在邮局代写信?”

苏笑笑愣了一瞬,心说她这么年轻也不识字吗?注意到她很不好意思,就直接说:“是呀。您是要给家里写信?”

来人点点头,小声问:“一封信多少钱啊?”

“啊?不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