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18(1 / 2)

加入书签

前在哪里下乡,连会什么职业技能也记录得清清楚楚。

两年前宋青燕来知青办办理落户证明的时候,档案可没有记录得这么详细。

周主任轻叹,解释说道:“回城的知青太多了,一波接着一波,本来城里的工作岗位就紧缺,再来这么一大波的知青,各个单位部门都头疼得很,大家互相推来推去,我们知青办又哪里能够逃得掉?为了能够尽快安置这些回城知青,有关他们的信息自然越详细越好。”

不过,这也方便了宋青燕,更能够精准地招聘到她想要的员工。

下乡的知青,一般在乡下,普遍是学不到什么职业技能的,除非有门路,能够通过村里安排去当小学老师、广播站广播员等这些比较体面的工作,大部分知青都是跟村里村民一样,天天扛着锄头下地,干各种农活。

有门路的,早就比宋青燕更早回城。

现在这些还需要知青办安置的,自然是既没门路,家里也使不上劲。

为了能够提高竞争力,尽快被知青办安排工作,在职业技能这一栏上,知青们是写得非常详细,也不管是不是职业技能这一方面的,只要是自己会的,全都写了上去,有位知青就写着,自己曾经在插队地方帮着做过大锅饭,碗也洗得又快又干净。

可能觉得别的知青也会写上这个。

这位女知青在末尾地方,特意又加了一句,她把锅碗洗得都反光,并得到了当地支书、大队长,以及全体社员们的夸赞。

宋青燕看了下这名知青的身份背景,她是最早下乡的知青,但也是最晚回城的知青。

今年35岁,跟丈夫离了婚,带了一双儿女回城。

娘家父母都健在,家里有三个哥哥,均都已经早早结婚,各家生了起码俩个以上的侄子侄女。

文化水平不高,资料上写着小学毕业。

档案的右上角贴着一寸近照,明明还算年轻的年纪,但从照片上来看,看着起码四十多岁,充满了沧桑感。

宋青燕浏览了一遍这名知青的全部资料,当即把这名知青的家庭地址给记了下来,并在后面标注上“洗碗工”这三个字。

继续翻阅知青资料,宋青燕又记下了一名知青的家庭地址。

家庭背景跟刚才那位知青差不多,家里哥哥弟弟好几个,不但是最早下乡的,并且还是最晚回城的。

敲定好了洗碗工的人选,宋青燕从一堆资料里寻找合适的收银员。

收银需要算术好。

宋青燕先看各位知青写得职业技能,有写着算术比较好的,她都给挑了出来。

一共挑了六份档案出来。

但她只需要两名收银。

宋青燕先从照片上筛选,选眼神比较平和,不挑那种精光外露的,再从文化水平上筛选,选文化水平比较高的。

一轮轮挑选下,很快把多余的四份资料档案给挑了出来。

不过,收银员跟服务员、洗碗工不一样,这个岗位还是需要些技术含量的,担心她精心挑选的两名收银,最终不符合她的要求,她把没有入选的四份资料档案,也在她带来的小本本上记录下来当备选。

洗碗工、收银员的人员都算是暂时敲定了,接下来就是服务员。

宋青燕挑了六名年纪比较轻,形象比较好,看着性格也比较好,同时也能吃苦的女知青。

记录好所有女知青的家庭地址,宋青燕整理了下被她翻乱的知青档案,然后还给了周主任。

周主任:“你需要招聘的员工都敲定了?”

宋青燕:“算是暂时敲定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