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8(1 / 2)
。说来真是奇怪,我居然在亡灵和人的爱情故事里,看到了超越人与人之间的爱情,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呢?”
它在后面还公然拉踩其他戏剧,“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那么真挚动人的爱情戏剧了,建议所有剧院都向欢乐剧院好好学习一下怎么排戏。”
甚至还拉上了《怀特的故事》,“尽管怀特也不错,但它更多侧重于人与吸血鬼恋情的禁忌性,对传统伦理的挑战,这是一个更社会化的命题,《午夜少女》更加纯粹,人与人之间的爱情总会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利益考量,但修道院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无需考虑什么社会影响,也没有固执的教士去拆散他们。”
当然,这等大胆的拉踩言论顿时引来喜爱怀特读者的不满,纷纷寄信前去骂报社,骂得报社不得不公开道歉。
《戏剧周报》则是随机采访了出入剧院的观众们,“伤心、落泪、哭泣,几乎成了这部戏剧绝大多数观众的共同反应。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愿再来看这部戏剧,尽管它的魔术效果不亚于《怀特的故事》。”
对魔术效果,周报还特地询问了戏剧经理威廉先生,先详细地介绍了这位先生的履历,“从《鬼魂之旅》中饰演鬼魂开始,逐渐从音乐厅走向剧院,成为一座剧院的经理。他曾在《灰姑娘》中饰演王子,在《鸦羽之宅》中担任男主人,在《怀特的故事》中饰演医生。尽管因事务繁忙未能在《午夜少女》中亲自演出,但他的经历足以激励所有底层的演员,成为他们心中的榜样。”
“关于魔术效果,自然是不传之秘,但威廉先生透露了一个小细节,”《戏剧周报》对此念念不忘,“那就是玻璃。是的,似乎通过玻璃能够反射亡灵演员们的身影,但这一切具体是如何做到的,恐怕会成为一个永远的秘密了。”
在思考制作幽灵效果的时候,艾琳娜想到一个有名的魔术——幻象幽灵,使用玻璃和镜子,将演员的形象从隐藏的区域反射到舞台上,看上去就像一个半透明的幽灵,当然,这部戏剧的幽灵是货真价实的,但总得拿出点东西来糊弄一下观众。
“埃莉诺是我见过最可爱的女性角色,她与怀特完全不同。她柔弱、纯真,被亡灵所胁迫的样子无不让人怜惜,但她又如此果断、坚韧,”报纸对这位女主角大加赞赏,“当她消失的那一刻,我听到了观众们的哭泣声。老实说,这绝对是我听过最多的哭声,整个剧院都在为她的离去而悲伤。”
“为什么这部《午夜少女》能如此打动人心?除了适时响起的音乐,主要归功于剧本的处理,”《时代报》则以颇为专业的水平分析着,“尽管看了前面的剧情,我们都知道这或许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但在最充满希望的时候,将心底隐藏的侥幸狠狠撕裂开来,这种痛苦和伤心是其他戏剧所无法比拟的。”
“当然,音乐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报纸上写道,“来自弗兰西的作曲家弗朗西斯先生,曾为多部歌剧创作曲目,堪称当代杰出作曲家。而亚瑟先生,作为他的搭档剧作家,负责这部戏剧的唱词部分。至于剧本的创作者则选择了匿名,显然是欢乐之家的专属剧作家。考虑到其他剧院正在挖角他们,保持匿名确实是明智之举。”
报纸简单概述了一番两人的履历,“他们应考文特花园剧院的邀请,前来卢恩顿制作大歌剧,不知道欢乐剧院如何请到这两位先生,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为这部戏剧所创作的音乐,已然流传开来,尤其是那首男女主角定情之作,每每响起,都能让人泪流满面。”
罓????发?佈????ⅰ????????€?n?2????Ⅱ?⑤??????o??
在坎贝尔家的餐桌上,坎贝尔夫人将这篇报道指给坎贝尔先生,复述着他从前说过的话,“只有在考文特花园剧院,他们的名声才能真正传遍全卢恩顿?”
坎贝尔先生深吸口气,没好声气地接过这张报纸,看了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