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54(2 / 2)

加入书签

火花洒落在满布火油的地面。

……

初平二年十一月,晦,王允挟刘和,自焚于洛阳北宫德阳殿。

同一天,洛阳城外东观藏书楼前,尚书蔡邕手持火把,和面前的青年将军对峙。

“尚书大人,您可千万莫激动,有话好说——”

武宽的话被蔡邕厉声打断:“我和曹班的人没什么好说的!”

“乱臣贼子,不足惧也!”有士兵企图靠近他,情绪激动的蔡邕立刻高声呵斥,话说到最后都破了音。

他张开双臂,身侧是一架来不及装卸的木板车,车上摞满了竹简和书卷。

他挥舞火把,不是朝着外面包围他的士兵,而是朝着身旁书简。

“你们要是再敢靠近,我就烧了这些书简!”蔡邕一手指着头顶道,“天意,看到了吗?这是天意!”

“上天已经降下警示,难道还不能唤醒尔等吗?”

“啧。”武宽闻言,烦躁地抓了抓头发,他的头发短得只剩下薄薄的一茬,这是长安近年时兴的新发型,不分男女老少,尤其以军中最为盛行,原因无他——方便。

虽然也有人用《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来斥责这种削发的行为,但武宽没读过《孝经》,只在文选报上看到过这个话题的辩论,有认同的,有不认同,认同者围绕“离经叛道”进行讨论,不认同者,则多从“科学”角度分析削发于人体无害。

就像蔡邕用来“威胁”他们的所谓“天意”一样,类似的问题,在军部是有统一的通识课进行解释的。

通识课是军部必修的文化课程之一,有学时要求,像武宽这样有军衔的将领,学时要求是普通士兵的三倍。

今日出现的日食天象,就是放在通识课程中《天文》一章,几乎是每年结课必考题,军中不论接受其“原理”与否,至少见到日食时,是不会恐慌的。

更何况,这次的日食已经被北学院的博士们准确推算出来了。

武宽作为先锋军,在曹班得知孙坚率军出城迎战后,就接到了新的命令。

弘农郡方面曹班已增派援军,他则需要调头,急行军前往洛阳。

曹班只给了他三日的时间,并特批了船只的调令给他,他不敢耽误,大船运送军备和人员顺流而下,速度确实快了一倍,却没想到船只在洛河中央也能搁浅。

时间紧迫,武宽来不及研究是什么卡主了大船,好在他早就练得一身好水性,手下的士兵也不遑多让,他带人跳船上岸,留下人手处理船只后,他星夜兼程,终于抵达洛阳东观。

却没想到,还是晚了一步,同僚的父亲奉王司徒令,将书简装车运走,被他的士兵拦下,武力拼不过,便出此下策要挟。

蔡琰作为三路大军之一的参军,武宽自然是认得的,他早听说蔡琰的父亲在洛阳朝廷当尚书,却没想到,能在这种情况下对上。

更没想到,在他说出蔡琰同僚身份后,对方的敌意更大了。

这是真的一点父女情面都不讲啊。

武宽一时心里不知是敬是怜。

说一千道一万,他来迟一步,曹侯点名要保护好的书卷就在火把下方岌岌可危,武宽也轻易不敢越过蔡邕的雷池,只能招呼士兵后退,好言好气道:“尚书大人,退一万步说,书卷留在这里,李傕和徐荣会好好保存他们吗?”

“但是陛下会!王司徒会!”

蔡邕当然也知道,书卷交给曹班,总比交给李傕徐荣好,可洛阳只是无兵,并不是城破,曹班挟持天子把持长安不假,王允和曹班两相比较,他不可能选一女子!

武宽见蔡邕目光望向北边的城池,心情更是复杂。

没有士兵守城,无论是西凉军还是他的军队,进出城池都没有阻碍,城内发生了什么武宽一清二楚。

但高大的城墙挡住了蔡邕北望的视线,因此蔡邕并不知道,他口中的两人,已经葬身于此刻席卷北宫的火海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