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45(1 / 2)

加入书签

下大乱,是因为汉室衰微,他起兵,一方面是想要让自己,还有跟着他的弟兄们,过上比以前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匡扶汉室,将脱离轨迹的汉星,扶回正轨上来。

他虽然读书不多,但也明白,先有国,才有家,汉室不兴,百姓怎么能过上好日子呢?

所以理论上, 他是反对一切倒行逆施的专权行为的——比如董卓, 专权跋扈,洛阳民怨沸腾。

曹班也是专权, 也在孙坚的死线上来回跳跃,但长安城却因她而兴。

百姓喜闻乐见的专权,还能被称为倒行逆施吗?

所谓“寇可往,我亦可往”,孙坚想,既然曹班能够做到那一步,那凭什么自己做不到呢?

所以他第一个行动,便是向王允讨封。

曹班向天子表奏,封讨董有功的姑臧君段宁为大将军,王司徒手下没有其他武将,他统领洛阳之兵,同等封个大将军,按理来说不过分吧。

只可惜,王司徒实在不识趣,孙坚递了两次奏章,都被王允压在尚书台了。

所谓事不过三,让孙坚拉下脸求人第三次,那是不可能的,可他又实在拿王允没有办法,董卓死后,王允在洛阳的声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士族之间通过联姻形成了一张牢不可分的关心网,站在网外面的孙坚能得到别人尊敬,只是因为畏惧他手中持利刃的士兵。

但是会领军打仗的将领又不止孙坚一人,听话的士兵才是好用的兵刃,军队只需要听令即可,有汉以来,有自己想法的武将能有什么好下场呢?

孙坚自认为这辈子,行得端、走得正,违背道义的事情他是宁死也不会做的。

所以孙坚才让自己的手下去司徒府试探王允的态度。

到底给不给封,或者怎样才给封,你给个准话吧!

只可惜,他没有等来王允松口的好消息,反而先从陈留郡,听到了流传出的另一个消息。

袁绍向王允请封曹操为东郡太守,王允已派使者携印绶前往兖州。

王允居然答应了,那可是曹操,曹班的兄长啊!

好你个王司徒,这边我给你卖命,陈留的世家大族几乎得罪了个遍,好不容易给洛阳换来了粮食。

那边你转头,就向士族们示好是吧?合着好人都让你做了,坏人就让我来当?

孙坚被这个消息气得不轻,手下人也很是愤恨,程普劝孙坚道:“将军,我们一路走来,凡是跟从他人的时候,总是落不到好处,在皇甫义真帐下也是,在袁公路账下也是。”

“我们和这些士族,终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如此,何必再护着洛阳这些缩头乌龟?左右他王允有了袁氏庇佑,也不会看重我们,我们就像从前那样,跟着将军,自己杀出一条生路来,岂不快哉?”

※ 如?您?访?问?的???????發?抪?葉?不?是?i?????????n?Ⅱ???????⑤?.???ō???则?为??????????点

程普的意思很简单——憋不住了,想打架!

将士们见有人出头,也纷纷站起来,表示愿意为先锋,攻打长安。

而让孙坚下定决心出兵的,是王允的请封。

王允最终还是给孙坚封了将,但不是他要求的可以统领军政的“大将军”,而是一个杂号——“破虏将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