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6(1 / 2)

加入书签

,他回头,少年用袖子摸了摸脸,转过身,将背上一直被着的小布包转到身前来。

这只小布包诸葛亮已经用了很久了,包底被磨破之后,他又重新缝补上,缝纫课是格物院□□授的,这门课他也是满分呢。

屋内众人都安静地看诸葛亮在布包里掏东西,周瑜也默默地看着,他还在努力消化诸葛亮所说的“道别”。

仔细一想,他和诸葛亮两人,一个居交州,一个居扬州,相隔千里,却能年年相见,视彼此为知己,靠得是什么?

是海船。

南方的交州、北方的即墨港,有百米海船,可在海上航行数月,可抵御汹涌的海浪和猛烈的海风。

一旦将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视为寻常后,他就会忽视一个现实——

对于周瑜来说,诸葛亮和他乘坐的海船就像海上飘忽的海风一样,每年固定季节被吹到岸上,但当他想要去追风时,却根本无从寻起。

所以诸葛亮说“道别”,意思就是,他以后不会再随船来扬州了。

他曾经问过诸葛亮,为什么会在此停留,对方的回答是——扬州有许多需要他探究的人事。

所以他现在要走了,他想探究的事情,都了解清楚了吗?

自己一直努力追寻他的步伐,最终还是没能追上吗?

他见诸葛亮从小布包里翻出一个东西,就像他们以往每次见面那样,递给他。

他接过来,那是一张纸,用一根可以伸缩的弹性绳捆成圆柱状。

他轻轻拨下弹性绳,绳圈在离开纸筒后,跳上了自己的手腕,将他的手腕圈住。

他缓缓展开

诸葛亮这次带给他的,是一张纸。

准确来说,是一张宣传海报。

海报上方用浓墨大字写着——

高等学府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

下方还写了报名时间和地点,考场安排、以及考核的科目。

周瑜注意到,考场只有两处,一处在交州,一处在长安。

“你要回交州?”

诸葛亮摇头:“我会去长安,顺利的话,来年十月,我会成为北学府的一期生。”

长安。

不其县侯曹班。

果然交州也是曹班的地盘啊……

孙策也凑脑袋过来,纸张昂贵,但他在诸葛亮的手里见得多了,已经不觉新奇了,不过海报的样式他还从未见过,更何况上面的内容也颇有意思。

他看了看海报上面的内容,疑惑道:“考试在明年六月,那不是还有大半年的时间么,阿亮何来辞行一说?我们还是有机会能见的呀。”

诸葛亮乘坐的海船,每年冬季从即墨港出发南下,次年夏季会北上即墨港,诸葛亮这次是跟着北上的船来的,那么在考试之前的冬天,他还是可以来扬州的嘛。

见诸葛亮不答,他把手里的鱼干递给周瑜,咧嘴笑道:“没关系没关系,阿亮如果不方便,那到时候我去洛阳寻我阿父,就带上阿瑜一起,长安离洛阳……”

“不会再见了。”

诸葛亮突然打断了孙策,他站起身,将小布包背起来,周瑜和孙策见状同时唰地站了起来,凌操搞不清状况,摸着后脑勺,也爬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