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4(2 / 2)

加入书签

吴郡娄县, 听闻致仕的故交州刺史郑玄要在此地开坛讲习,远近的儒生以及好奇的百姓都赶过来聆听。

吴郡本地世家这几年通过和交州格物院的商贸往来,赚得盆满钵满,得知郑玄要来, 早早放出消息, 借郑玄的名声扩大本郡在扬州的影响力, 县令还把县府别院腾出来,打扫干净, 供郑玄一行借住。

孙策的弟弟孙权在出发之前和他闹了一通脾气,孙策被迫耽误了乘船的时间,和周瑜顺流而下,一路乘船往东, 赶到娄县的县府时,讲习已经开始了。

郑使君坐在廊下,一个世家子弟向他提问, 宽敞的别院虽然挤满了人,但大家都默契地保持安静, 等待郑玄的回答。

周瑜擦了擦额间的汗, 在院门口眺望了片刻。

孙策看到里面密密麻麻士人打扮的贵族子弟,就感到一阵牙酸,想说周瑜自己去听就行,他在外面等着,眼睛却瞥向了不远处正在嬉闹的几个少年人那里,被猜中他心思的周瑜强行拖着,一边道歉,一边猫着腰穿过人群,来到了前排一个白衣少年的身旁。

“我还以为阿瑜不来了,这位子差点让人占了去。”诸葛亮见到周瑜,有些开心地小幅度晃了晃身子,他拍拍身旁的蒲团,小声说道。

“船行不畅,耽误了,谢谢阿亮。”周瑜小声道。

蒲团只留了一个,周瑜让给孙策,孙策没大在意,一撩衣摆,直接坐在了泥地上。

周瑜听见了世家子弟的问话,一心放在郑玄的回答上,孙策坐下后,他也心不在焉地坐在了地上,将蒲团让给了身后的人。

交州的格物院虽然在吴郡一带十分出名,但格物院的运作模式并非交州首创。

首创者正是那位在长安挟持了天子的不其县侯,征东大将军曹班。

郑玄能在距离不其县万里之远的交州设立格物院,他和曹班的关系绝非一般。

对于这一点,在场不少吴郡本地世家子,应该都是清楚的,因此如果郑玄的回答有所偏颇,那必然是不能服众的。

周瑜看了一眼提问的青年,果然,青年神情高傲,说完话后还颇为失礼的和旁边的同伴嬉笑了两声。

这也算是江东世家对于关东诸侯势力的一种挑衅吧。

周瑜换了个舒服些的姿势,理了理衣摆,等待郑玄的回答。

出乎意料的是,郑玄并没有因为青年的冒犯而生气,反而还夸赞了青年。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郑玄道,“无论是做人做事,取相似之事相较,以定行止,这确实是聪明的做法。”

“曹班和王允相比,名卑而力强,此二者之间,得民心者可至其终焉。”

郑玄这番定论,是周瑜没有想到的,院中众人也开始议论起来,周瑜打量左右,左边的诸葛亮姿势板正地跪坐者,垂着头,闭着眼,也不知是不是在思考,右边的孙策也闭着眼,可以确定是睡着了。

郑玄给足了大家讨论的时间,那名世家子弟在和左右交谈后,站起身,对郑玄恭敬道:“请使君赐教。”

郑玄道:“曹班名声不及王允,只有善待百姓,才能换来好名声,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她需要名声,来为她挟天子都长安正名。”

“王司徒在洛阳,身边唯一能依仗的武将只有长沙郡太守孙坚,单凭孙坚他无法和曹班抗衡,只有施行仁政,令天下百姓归附,才会有有识之士投奔于他。”

郑玄的回答周瑜十分认可,院中众人也频频点头,他在心里默默记下,身边的孙策听到父亲的名字,猛然惊醒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