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02(2 / 2)

加入书签

所以荀谌给了他当袁绍谋臣以来,最令袁绍满意的一条建议。

“据冀州,争天下。”

——这也是荀谌给袁绍的最后一条建议。

其实,他作为谋士,怎么会不明白袁绍心中所想呢?

但成大事者,岂能朝令夕改,半途而废?

要么,你一开始就不打,既然你要打,而且还带头打,那就给我一直打下去!让我看到汉室兴复的希望啊!

袁绍下令退兵的第二日,一文一曲横空出世。

一文为《讨董卓檄》,出自姑臧君段宁麾下参军蔡琰,檄文以激烈的言辞细数董卓的罪状,让人读之酣畅淋漓,恨不得也投身于讨董的军队之中。

一曲为《袁逃歌》,这首从京都流传出来的民谣,将讨董联军盟主袁绍从四世五公的袁氏起家,到酸枣倡义兵拉大旗,再到战败失利后,畏惧撤兵的事迹赋以韵脚,歌以曲调,伤害性不大,讽刺性极强。

荀谌在袁绍退兵的那天,独自离开了军营。

他来时有仆从相随,珠宝玉器满车,去时只有一匹驮不了重物的老马,随他踽踽东归。

而同一天,曹班在小平津,发令渡河。

董卓的谋士李儒有一点没有说错,渡河作战,进攻方由于缺少机动纵深,面对有准备的防守方时是处于极大劣势的。

因此姐姐和吕布的两次佯攻,除了作为疑兵,让董卓无法判断己方准确的渡点外,还起到拖延时间的作用。

曹班抵达小平津后,测图尉的士兵用了整整一天的事件侦查目标地区的气象和水文条件,记录下河岸的潮汐规律以及水深,综合测算后,选定日出前一个时辰作为船只抵达对岸的时间。

这个时点正好位于高潮前,船只不容易搁浅,河面上升也会淹没部分滩头障碍物,便于士兵涉水上岸。

“五、十、十五……五十,嗯,每隔五十米设一防御支撑点,每点可容纳百人,这恐怕修建时间不短啊。”

董卓在小平津最窄的河道口附近修建了相当完备的防御工事,两名士兵趴在附近的小山坡上,脸上涂着泥巴,头上扎着草环,用千里镜将观察到的点位一一记录下来。

“不行,防御支撑点太多了……”士兵数了一下,沿着河岸,对面能看得到的地方,至少有二十处点位,两边延伸就是一千米了,如果从这里强攻,代价太大,不划算。

河面原本有两座浮桥,早已被人砍断,岸边只剩下一根木桩——另一根被连着泥土一起卷进了水里。

另一名士兵从木桩上收回视线,小声对战友道:“而且这一代河滩土质太软,影响涉水。”

根据测图尉的报告,曹班最终没有选择最窄的这一段河道横渡,而是率军往东行了小半日,从新选定一处坡度适中、河滩质地较硬的地点作为渡河点,又花了三日调遣大船,组装小船。

第四日晚,停靠在临时码头边的大小船只上,已统一悬挂了五瓣花旗帜,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暗红的纹样宛如具有生命力一般,凝聚着这支军队。

寅丑交替之际,首批负责登岸的士兵整装完备,曹班在全军注视下,登上主船。

没有号角,没有口令,在这个静谧的夜晚,主帅扯下捆绑船帆的麻绳,同时间,千帆落下。

北风起,渡黄河!

第141章

“又来了!快, 快躲进去!”

小平津南岸,搀扶着伤员的士兵见到河水中央如同黑色鸦雨般的箭矢像他们飞射而来,瞬间变了脸色。

“你不要管我了!你快跑吧!”这名伤员正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