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4(2 / 2)
“曹班只是将步卒暂时留在酸枣,现在她人已经回来了,本初就应该将步卒还给曹家。”
袁绍早就将曹班的八千步卒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哪里会还回去?
“曹班的步卒是她欺骗了陛下,隐瞒自己是女子的事实,假借太守的名义募来的,本就不能算她的,怎么能算是曹家的呢?”
袁绍早知道曹操一定会来,台词都是提前想好的:“我已书奏章一篇,送往洛阳,她的罪名自然由陛下来认定。”
“至于步卒嘛,既然都是来讨董的,那就还是要将他们派到战场上去,我同几位州牧商定了,不日之后,便三线发兵,合围洛阳。”
曹操确实看到近来不少军队整兵拔营离开了酸枣,还以为是这些声色犬马的所谓“名士”,无心讨董,各回各家了,却不知袁绍什么时候已经商定了发兵的计划。
——但是没有带他!
曹操意识到自己竹篮打水,损了曹班的名誉却给他人做了嫁衣。
袁绍现在是声名显赫的讨董盟主,而自己是首战大寄的宦官后人,他拿什么和袁绍争?
曹班的营帐就和他的营帐隔河相望,酸枣人人都拿曹班当笑柄的同时,对他也没有好脸色。
他再也没有留在酸枣的理由,只能采纳荀攸提供的下下策,带着手下的文士武将南下扬州募兵。
袁绍虽然顺利劝退了曾经的友人,但手里的兵名不正言不顺,他难免有些心* 虚。
再加上他布局的三线中,北线的冀州牧韩馥回汲县接应邺城方向的增援,南线的豫州刺史孔伷回颍川阳翟驻地后又迟迟没有回音,虽然荀谌和张氏兄弟都催他发兵,但他还是决定,等洛阳方面给曹班的罪名定了性后,再出兵讨董。
几天之后,在焦虑和期待之中,袁绍好不容易等来到了洛阳传回来的消息,却不是关于曹班的,而是关于皇宫——
弘农王因殿前失仪获罪,为皇帝鸩杀。
突如其来的噩耗一下子将袁绍的计划完全打乱,要知道董卓虽然十恶不赦,但他的手里有皇帝、有兵、有尚书台,是名正言顺的相国,而他们这些讨董名士,如果不打出一个漂亮的旗号来,本质上就是反贼。
因此,他们想到最好的方式,就是另立新君。
弘农王是先帝的嫡子,为宋太后所亲生,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小皇帝才多大?绝不可能亲手杀死弘农王,这事只能是董卓干的。
谁能想到董卓做事尽绝到如此地步?
袁绍和一众门客们彻夜未眠,所有人都劝袁绍——
必须立刻、马上、出兵!
没人会相信弘农王是小皇帝的杀的,董卓犯下这等大逆不道之事,必然受天下人谴责,现在就是最好时机!
可袁绍还在犹豫,北线和南线如果不能来援,他手上只能凑出四万兵,其中近一万还是从曹班那里扣下来的,军心必然不稳。
这可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场作战,有曹操的前车之鉴,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以后如何在袁术还有世家面前抬起脸来?
主公袁绍犹犹豫豫,手下的门客们皇帝不急太监急,为了劝他,几乎磨破了嘴皮。
“那就让曹班一起去!他是男是女是妖邪现在都不重要!我们需要他的人!”
荀谌实在被袁绍的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