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83(1 / 2)

加入书签

般下了决定,族中再无人敢说些什么。

以马氏之名,再加上马融又为曹班之师,讨一个榻位自然不成问题,族人留在堂中,等着马日磾回来。

去市集一趟,来回不用半个时辰,马日磾却足足一个多时辰,直到天黑才返回。

“可是有不顺?”族长率先迎上前,皱眉道:“莫不是那曹君实这时候拿乔?”

马日磾摇头,喘着气,哑道:“曹班不计前嫌,很爽快地同意了。”

“那为何发愁?”

马日磾面露难色:“她说医馆如今已经超出病患承载能力,她与太守大人商议了,使君同意明日开城门,将医馆病患送至城北道观隔离救治。”

“道,道观?”族长闻言脸色大变,“使不得,使不得,这马氏世代尊儒,这道教妖孽之地,怎能送马公去?”

知道马融染疫,不少未染病的门生还在府中为马融祈福呢,这要是送马融去道观治病,不是在打他们马氏族学的脸,打孔圣人的脸吗?

第59章

张寿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思想跳脱之人,尽管很多人,都这么评价过他。

“用主公的话来说,这叫'创新'。”张寿后来面对荀彧的质问, 面不改色如是道。

贾诩看热闹不嫌事大:“开创新朝代是吗。”

武朝建立后,张寿没有得到任何封赏, 有人问他:“你不会因此心生埋怨吗?”

张寿诧异道:“怎么会?这本就是应该的呀。”

他解释:“融帝早就知道我的理想, 即使有封赏,我也会推辞,何必浪费时间做戏?”

他后来回到蜀中故地定居,写下了长达五百万字的回忆录, 融帝亲自为这位人如其名的长寿老人做序。

他在回忆录中直言不讳道, 他的人生中, 之所以有诸多所谓“离经叛道”的决定,是因为他自出身以来就相对优渥的生存环境。

饥饿的人不会接受丢弃粮食的行为,他的家庭让他可以为年少时做出的任何决定负责,他没有将这天翻了过去,是因为在物质和律法之上,还有一层“道义”将他“束缚”住了。

他的家族世代为官,到了祖父那辈已经有些没落了,他的父亲虽然没闯出什么名头,不过性格开朗大方,为人乐善好施,乡中每每有人家中困难,都会接济。

因为父亲好黄老, 渐渐乡里乡亲都开始尊父亲为此中首, 父亲也乐意和这些淳朴的乡民分享黄老之道的玄妙。

因此张寿三兄弟,因为出生时间不同, 对于“道”的看法,就有了鲜明的划分。

他的长兄在父亲扬名乡间时,已经娶亲生子了,郡中名门少有以此为荣的,他混迹其中自然也对此道不屑一顾。

他的幼弟小小年纪,就已经熟读《道德经》,还时常被父亲带着,在乡亲面前表演背诵。

他夹在中间,也常会和父亲去施粥布经,但要让他相信自己的父亲和老子有什么关系,那是不可能的。

父亲因为崇尚黄老,而名望盛起,传出了本乡之后,很快就遇到上了对手。

民间打着各种鬼神名号的教派数不胜数,道教有典籍背书,势头最盛,好巧不巧,邻乡就有个姓李的老人,自称老子的后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