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75(1 / 2)

加入书签

为节葬, 也就是完全不安排陪葬品的缘故,不介意节葬的家属并不多。】

【可见厚葬有多深入人心。】

骊山是帝陵所在。

秦二把“纪念碑”放在骊山, 嬴政就已经感到不满。

她还敢把秦卒也埋在骊山?

她还命守护帝陵的军队每日去给秦卒扫墓?

在祖龙的冷眼中,嬴云曼只得感慨有得必有失。

能量果然是守恒的。

她提前被点醒,避开了八百万秦人消亡于战火。

但她在祖龙死后干的那些大逆不道的事,也提前被祖龙知道了。

为什么非要选在骊山?

还有比把阵亡士卒葬在帝陵旁边更显重视的地方吗?

另外古时候出门一趟不容易,放在一起祭拜可以省很多事。

以上理由都不能拿出来说。

“陛下,儿臣认为,为秦战死的秦卒,到了另一个世界也依旧是大秦最忠诚的士卒。”

若不是清楚秦二半点不相信鬼神,那简陋的合葬墓就是最好的证据。

嬴政都要相信她这种狡辩了。

不过即便是狡辩,嬴政也觉得此话有理。

………

秦卒对秦二的忠心又多一分。

若无后代祭祀,即便战死也还有安身之地。

再想到数百年后,即便改朝换代也这个地方依旧拜祭不绝。

这……节葬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就连蒙恬这种世家出身的将军,都在考虑身后事是寄望于家族后人,还是托付给军魂陵园。

太子要禁厚葬已成定局。

连韩信都是节葬,其他人即便封王也不可能得到厚葬。

封王、自领一郡、再入陵园……

蒙恬已然越发偏向后一个选择。

只是“为国战死”……

蒙恬不是怕死,而是将领身死往往意味着战败。

【但军队本就是秦二时期文化程度最高、也最愿意接受新思想的地方。】

【秦历18年大秦重新一统,秦二在骊山阅兵,有许多将士向指导员反应希望战死后葬入陵园,不必顾虑家属的意见。】

【待在自家坟里,一年到头子孙就祭奠几次,来个天灾人祸或过个几代那可就没人管了,真不如葬陵园。】

【假如死后真有灵魂,那也是葬在陵园更好啊,身边都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葬在老家——好家伙,一群没见过面脾气还不知道怎么样的列祖列宗。】

【人家还得把你当孙子训。】

? 如?您?访?问?的??????????佈?業?不?是?ǐ????ù???ε?n?????????5??????o???则?为??????????点

【真·孙子。】

【如果不是有挚爱合葬,或是更想留在家人身边,去陵园确实更好。】

【所以秦二修改规定,将士的意愿高于家属的意愿,如果想葬在陵园可提前登记意向。】

许多秦卒都被说得心动了。

尤其是没娶妻和家庭不睦的军卒。

列祖列宗可以用来尊敬,但若是在死后的世界,他们肯定更愿意与同袍相处!

而对于“不必考虑意见”的家属而言,厚葬本就是父母意愿不得不从、乡邻众口不得不从。

如若军卒本人意愿就是葬入陵园、且君王也不准他们将遗体带回去安葬。

那就无法指责他们了。

【大型战争结束后,战死的秦卒越来越少,又有很多老兵请愿。】

【这秦二就没法答应了,若是秦卒都葬在陵园,那骊山之大也葬不下这么多士卒。】

【但她也没有完全拒绝秦卒的请愿,军功在五大夫及以上者,可自请葬入陵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