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65(2 / 2)

加入书签

第51章 体面

? 如?您?访?问?的????????????????不?是???????ω?ε?n?②????2?????????????则?为??????????点

我那个班上的同学们其实都还蛮乖的。我教的是一个初三的班,班里一共15个人,本来那校长让我只教英语,可是后来那数学老师因为工资太低不干了,所以数学老师的位置空了出来,校长便让我顶了上去。

我其实不应该拿着前任数学老师的教案给孩子们讲课,这种剽窃行为有违师德,可是这会儿急求老师救场,那原老师欣然同意,把教案留给现任老师。

于是乎,我便拿着前任数学老师的劳动成果给即将进入高中的那些同学们讲数学题。

班上的同学们虽然还只在初中,可是小小年纪就有了高三学生的气质。一个个眼底发青一副睡眠不足的样子,每次都安安静静地进教室,然后安安静静地听课做笔记。看着他们颓丧又难熬的样子,我看着都觉得累。

其实这样的课堂氛围也很难教,因为没有活跃气氛的人,使得整个课堂又枯燥又难以下咽。就像那种生硬嚼下去的法棍,硌得人嗓子疼,还要努力吞进喉咙。

我开始有意识地在下课期间跟他们聊聊天。我本来以为他们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聊天也只是走个形式,没想到他们那涝病鬼的样子都是装的,一聊起来没完没了。聊了两天后就彻底解放了天性,一到下课的时候那声音吵得比那KTV的伴奏声还响。

但是我没有制止,因为我觉得他们就需要一点能够释放天性的瞬间,要不然一老这么死气沉沉的,难免会憋出病来。

英语还挺好教的,可是同学们好像学起来很困难。我一直觉得语言的学习其实是一件很客观的事情,只要勤奋苦练,怎么都是能达到的。

但是后来跟一位同学交流了一下学习之后,我对这种想法也产生了一些质疑。我换位思考了一下,人总是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较有好感,以至于就算是被强迫接近,也会比较积极。但如果是从一开始就对此毫无感然甚至有些讨厌的话,那学习过程确实会非常困难。我对比了一下我的德语学习,就觉得这话真的有些道理。

我本意并非宣扬外语学习的困难,如果一定要究其原因,那还是因为我太菜。目前勉强能进行一些德语对话是我脱产学习好几年才达到的结果,且在外期间,能用手势和眼神完成的,我就不张嘴。

中文和英文语法结构顺序的不同导致学习的困难,而英文和德文语法结构更不甚一样,所以在已有框架的基础上,我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偶尔搞混。自学期间,当我某次从那些复杂的冠词和词性里抬起头,屏幕里的教授问我会说什么语言时,我看着那个老头来了一句“I can English speaken”后,尴尬一笑后,在心里叹了好大一口气。

当初为了学习德子我试着翻阅过一些德语书籍还有电影。德国有很多哲学学者,像尼采,黑格尔等。我有时候看着他们的用词和思想,学着学着就觉得,会不会是因为德语的繁杂和精确性激起了人们的思考,以至于激发了这样一些有批判思维的哲学家?

矮个儿里面选高个儿,这么一对比英语可真是太好学了,且不说从小到大的环境里人人都在灌输外语是英语的思想,外头也有各种五花八门的英语培训班,国人不由自主重视,可却从来没人说过外语竟然还有个德语。

所以我打心眼里就对它有些抗拒,但和我哥出国那会儿出于谋生的目的又不得不去学一学。曾觉得学外文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的我,背那些词性和冠词变换时却感觉要疯了一样,以至于酣战四年,归来仍是个半吊子。

更要命的不是学的困难以及成果低微,而是学了这个忘那个,捡了芝麻丢西瓜。学了德语之后,一老英德混用,一些英文单词都丢山沟里去了。在国外我又不喜与他人深交,讲话就跟我哥讲得比较多,这么一来除了一些上嘴就会的口语,其他真是毫无长进甚至节节败退。交叉混学后英语与我而言就成了半罐水,学得不深还晃呀晃,唯一厉害的可能就是和国外邻居产生五分钟不间断的骂战,极其口语化,除此之外,是真无了。

所以,这般看来,我觉得这些外语非母语的孩子们学英语也并非易事,客观上仅需要重复的勤奋苦练,实际上连背东西也是需要一定天赋和技巧的。

所以没办法,在我反复思考了无数个晚上并结合教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