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55(1 / 2)

加入书签

,腿往上一跨就顺利落进了走廊里。

“你小心点儿啊!”梁子澄在下面冲我喊到。

我用手机光回应了他两下,之后拍拍手上的灰,打着手机选了一个方向开始往二楼深处探索。

二楼门牌的褪色程度比一楼好很多,上面都是繁体字,附着了一层灰,但在光线的照射下还都是可以勉强辨认出来字迹的。

前面三间是办公室和盥洗室,我继续往前走,看到了第四间,光线往上一打金库归档室。

第140章 特殊储蓄

我顿时开始兴奋起来,全身冷掉的血仿佛在这刹那间变得沸腾,我把手机放下来重新对着门上下照了照,默默深呼了一口气。

我内心忐忑又激动,难道说真给我找对地方了,门牌是434,莫非这里就是1951年那项秘密工程正式开启的场所?那么,这是不是就能从侧面证明,1951年的那项工程跟现在这个九环工程其实就是同一个?

想着一切真相就快要浮出水面,我伸手握住归档室的门把手,轻轻一转,门就开了,我顿时有些奇怪,这门居然是没有锁的,但外面办公室的门都锁了,归档室这么重要的地方没有锁,这是不太符合常理的。

我打着手机准备进门,结果前脚刚踏进去,手机光就照到了地上半张被撕碎的纸。

我连忙弯下腰从地上拾起那张纸,纸上附着一层老灰,我拿起来把灰抖掉,仔细看上面的字迹,这是一份机打出来的横线纸,上面用黑体印了几个大字信昌银号专用记录纸。

我看的有些迷糊,上下翻了翻那张纸,发现这半张纸是完全空白的,除了上面几个大字,没有任何意义,于是我开始把视线转回归档室里。

归档室不算很大,在这个面积不到60平的房间里,建造者又在中间砌出来一道墙,把原本的一个房间划分成了两个房间,靠着门的旁边摆了一只小小的方桌,桌子前放着椅子,椅子腿都断了一根。

我用手机在外面转了一圈,外面原先用来放置资料的铁架子已经倒塌了,我蹲下身将那些地上有些腐烂的纸张全部捡起来汇总在一起,发现清一色都是印着“信昌银号”字样的普通记录纸,偶尔还有几张基本看不清字迹的储蓄人名单。

看来这些纸并没有太多用处,于是我就将那些纸张丢在了一边,又站起身走到那张老旧的方桌面前开始翻箱倒柜,企图扒出一些东西出来。

桌子的抽屉都没有锁,轻轻一拉就开了,四个抽屉我全部拉出来检查了一遍,抽屉里很干净,我不甘心,我不相信那人费尽心机把我引到这里就为了让我看空气,索性一屁股坐到地上,花了很长时间把那些抽屉都给拆掉了,去看里面的夹层。

底部的抽屉一抽出来,我就听见里面发出“铛”地一声闷响,似乎是有什么沉甸甸的东西从夹层掉到底部了,我把抽屉整个拉出来看,发现柜子底下掉着一本很厚的记录簿。

我把它拿出来,盘腿坐在地上用手机照着看,记录簿大概是A3的规格,是一份手写工整的表格,拿到这本表格我有些震惊,因为现在已经很少见这种纯手画的表格了,而且画的相当工整,排版也很漂亮。

于是,我像捧着一本珍宝般掀开那本表格册子,册子第一页被撕去了,第二页的角落盖了红章,我眯起眼睛去分辨,依稀能看出章上刻着“信昌银号”。

可与之前那些储蓄人名单不同的是,这本册子上的储蓄人明显记录得要更加仔细一些,连储蓄时刻都记录得分秒不差,我认真去看第一行。

“崔百泉,存储时间:1980年6月6日0时12分32秒,存储年限:24,存单:已署名,存号:20,储蓄金额:0,备注:属特殊储蓄已加密。”

我看得有点头疼,1980这个时间实在是有点太近了,不需要用脑子想都知道开封信昌银号金库在那个时候早已经成为旧址了,这座建筑也已经不再投入使用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