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3章 唐军诊脉法候人迎脉,对黄启明的反(1 / 2)
第1103章 唐军诊脉法候人迎脉,对黄启明的反击(二合一章)
方言稍微顿了顿,然后第一反应是去诊患者脚上的脉,上次有个没有脉搏的就是这样诊断的。
不过刚才方言已经看到了,她脚上的几个位置其实也有这样的伤。
而且上面已经结痂了,方言想要去摸还比较困难。
方言思考了下,还有什麽可以诊脉的位置呢?
《御修医方类聚》收集的一本唐代的军医书,和上次的《永乐大典》里的《开元广济方》残卷,记录了两种办法。
第一种遇到患者在四肢无法诊脉时,便以颈部人迎脉作为替代,这在现代中医里面是辅助诊断的,诊脉办法相对复杂,方言知道怎麽诊,但是没有用过。
《灵枢》里面也记录过,这里是用来候人体阳气的脉位之一。
此外,还有个相对隐蔽的位置,在人体的腹股沟,这里是股动脉中医称「气冲脉」但操作需患者配合暴露部位,且私密性较高,实际限制很多,一般不会做优先选择。
但是颈动脉上的脉搏,方言不一定能够保证准确度。
要麽,现场就得有这方面的专家才行。
可惜现场就算是有,人家也未必会帮。
所以这事儿还得自己来,只能赶鸭子上架了。
寸关尺位于手腕桡动脉腕横纹上,分寸丶关丶尺三部,对应脏腑左心肝肾丶右肺脾命门,综合反映脏腑气血阴阳状态。
人迎脉又不一样,他位于喉结旁开5寸约两横指处,是颈总动脉搏动点,属候阳气之脉,侧重于体表阳气盛衰。
不同于寸关尺的举按寻三候,人迎脉因位置浅表且靠近大血管,要采用轻举缓按。
指腹浮触皮肤表层,初判脉象是否浮数,稍加压至皮下,探测脉力强度。
「小方大夫,这怕是不好诊脉呀!」黄启明这时候突然幽幽的说道。
方言转过头看了他一眼,老头多少有点阴阳怪气了。
不过他笑了笑,说道:
「黄教授说的是,确实不太好诊脉,不过也不是没办法。」
「我刚好还会一招唐朝军队的诊脉法,专门针对手脚受伤不能诊脉的患者。」
「哦?」黄启明一怔,旋即露出个怀疑的目光来。
他看着患者身上都快烂完的情况,不知道方言想从什麽地方诊脉。
结果这边方言也不搭理他,站起身来到患者身边,对着她说道:
「来,稍微把头抬起来一些,然后缓缓呼吸。」
患者也不知道方言打算干什麽,只好照做。
方言这时候屏息凝神,指头避开患者颈侧细微血痂,轻悬于喉头旁约两指处。
接着闭上眼睛,开始认真的感受起来。
周围人看到这一手都微微一愣,人迎脉候阳气,这里和受伤的寸关尺可不是一个类型,想要在这里好清楚,那必须有一套单独的判断经验。
也就是能把这里的感受转化成和寸关尺摸到的判断。
如果不是,那就只能摸到阳气强弱,没办法照搬寸关尺的判断经验。
此刻方言仔细感受,发现患者人迎脉浮触之下,脉动如水中漂木,空泛鼓指却无根底,稍沉半毫指力,便觉其力骤然涣散,像是烛火将熄前的最后一跃,外强中乾丶重按即软,更兼搏动迟缓。
此为脉象「浮而中空」的表现,类似「芤脉」特徵,方言感受下后有感觉,更偏向于「浮大无力」。
中医理论中,人迎脉候阳气,浮象主表或阳气外越,空泛鼓指提示脉道虽充,但内里气血不足外强中乾。
沉取无力,脉力涣散,提示阳气虚衰,无法支撑脉道充盈,与「细脉」的本质有别,但也是反映气血不足。
搏动迟缓直接对应「缓脉」,主脾虚丶湿盛或阳气不足。
人迎脉浮取的「空泛鼓指」可理解为阳气虚浮于外,类似「假热」,沉取的「力骤涣散」则对应寸关尺沉取时的「细缓无力」,从唐书中经验来均为「虚证」的不同部位表现。
方言心里默默思考起来。
五脏虚症,其中和皮肤病最为密切的就是脾虚,脾气虚则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敷布,不能滋养元气,诸病因而内生。
另外脾气虚,运化失职,水湿就会停滞,因此如果判断没错,她这个病就是与「湿「有关。
外受湿邪,水湿壅盛,反过来又能困脾,牌为涩因久则脾虚。天疤疮水疱缠绵不断时有渗出液体,大片糜烂。
联系患者长期使用泼尼松(激素)和环磷醯胺(免疫抑制剂)后病情复发,西医机制就是「免疫抑制不足导致炎症反弹「。
而在中医视角下,激素属「壮火食气「之物,长期使用耗伤脾阳,造成脾阳虚衰,也就是脉沉取无力丶舌淡丶还有湿毒内蕴,也就是水疱糜烂丶复发加重。
综合上面的结论,方言结合经验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患者应该是,脾虚湿盛,兼感毒邪!」他对着众人说道。
「怎麽说?」黄启明第一个站出来询问道。
方言看了他一眼,说道:
「我认为患者久病及长期用药致脾气亏损,水疱渗液丶糜烂结痂,湿邪外发毒邪郁肤。」
黄启明听到后思考了下,说道:
「我看她糜烂面覆盖油腻痂皮,根据我的经验来说,这通常与湿热有关,为什麽你判断更侧重脾虚而不是湿热呢?」
说罢他看到其他人都在看他,于是又补充了一句:
「没别的意思,老头子我看到的信息就是这样,所以说出来提醒一下,如果不对大家都可以指正嘛,今天过来咱们就是交流的嘛!」
交流你妈!
方言心里吐槽道。
不过表面上,他还是笑了笑说道:
「黄教授,您说笑了,患者皮损红肿看似「热象「,但舌淡丶脉沉取无力揭露本质为「脾阳虚衰,湿毒外透「的假热,油腻结痂是湿浊外泛,根本仍在于脾虚不运,您怕是误判成湿热炽盛了。」
这时候林文峰点了点头,第一次赞成道:
「假热真寒,本来看似矛盾,方大夫却把握了病机本质!」说完对着方言竖起大拇指。
就在他刚说完,刚才还在发愣的何佑,不知道什麽时候走了过来,对着方言说道:
「会人迎脉的脉诊,还能这样判断,这个细微差别的处理,很见功力!」
说罢,他还对着黄启明说道:
「方言治疗了这麽多人,可没听说犯过这种错误,老黄你这个质疑就完全没必要了。」
黄启明看到缓过来的何佑,一时间有些愣住。
这位刚缓过来怎麽开始站到对面去了。
还开始怼自己了。
他表情不变,点了点头说道:
「不好意思,学校里的老习惯了,国外就是有些什麽就说什麽!方大夫应该不会介意吧?」
方言盯着他,冷冷的道:
「我介意。」
「……」现场直接被方言这句话干沉默了。
黄启明没想到方言居然会直接翻脸,他一下愣住了。
感受到了方言对他不加掩饰的敌意,他突然感觉呼吸都有些不畅快了。
就在这时候,方言又笑了起来:
「哈哈哈,开个玩笑,黄教授应该不介意吧?」
这话一出,大家错愕的看向方言。
然后金无病第一个跟着笑了起来:
「哈哈哈……太好笑了,刚才他脸都青了,哈哈哈哈……」
周围其他人看到黄启明像是吃了死老鼠一样的表情,一个个也忍俊不禁。
就连患者都跟着乐了起来。
方言对黄启明说「我介意」后又改口开玩笑,本质是对黄启明持续挑衅的回击。
这种直白回应能瞬间打破黄启明「温和讨论」的伪装,让其尴尬处境暴露在众人面前,随后以「玩笑」收尾,既避免了正面冲突升级为私人恩怨,又通过问他介意不介意,反将一军。
黄启明这会儿他不得不被动接受调侃,甚至还会反而显得其之前的质疑小肚鸡肠。
这就是用「硬态度」回击恶意挑衅,用「软技巧」避免矛盾激化。
黄启明之前就多次针对方言,现在当众质疑辨证结论,表面「学术讨论」实为削弱威信,现在方言反击他一手,终于算是打实在了。
黄启明的脸由青转白,又在众人憋笑的目光中泛起病态的潮红,他僵硬地扯了扯嘴角
「不……不介意!」黄启明有些尴尬的说道。
一旁的林素心看着方言对黄启明的反击,也笑着说道:
「方大夫真是风趣。」
「哈哈哈……」金无病像是被点了笑穴看到黄启明的表情,笑的停不下来了。
他这一笑让黄启明更加难受了。
方言回到自己的位置,拿起医案开始写了起来。
写好了刚才的判断,然后又写起了医案。
众人见到他写道:
生黄芪100g,生白术10g,生枳壳10g,生薏米30g,冬瓜皮15g,茯苓皮15g,车前子15g,泽泻15g,党参15g,白鲜皮30g,苦参15g,板蓝根30g,草和车15g,土茯苓30g,白花蛇舌草30g。
写好之后方言检查了一下,又加了个川萆薢10g生甘草10g。
整个方子一共十七味药,方言写好后顿了顿,特意看了一眼黄启明和何佑,想看看他们还要不要质疑一下?
此刻两人都老实的在一旁,一点动作都没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