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95章 争相共事(2 / 2)

加入书签

宇文泰在回到华州之后,便也即刻召集府员们针对李泰所提出的计划进行探讨,但是讨论的结果却并不怎麽乐观。

同期造成的还有十多柄形制各有差异的马槊,用料和工艺流程全都一样。毕竟这麽多匠人浪费数年时光,仅仅只造成一柄马槊实在太奢侈,同批材料处理并进行各种流程加工,自然是越多越能降低成本,但本身的质量差异并不大。

所以在从晋阳宫俘获到一批能工巧匠带回陕北后,李泰便动念要为自己专门打造一柄马槊使用。当时他是把自己的需求习惯告诉了匠人们,而匠人们也辛勤用工,但一直到了如今,才总算是完工交付。

事到如今,整个河套地区的防线得以增强扩大到如此的规模,毫不夸张的说李泰是位居首功的。他如果不顺带手搞一点私人的产业,反而是不太正常的。

至于李泰也在这里屯占了大片的良田,这也是理所当然丶无可避免的事情。

李泰入境之后稍作巡察,也并没有细致走访,只是在黑水防城的军器工坊中又收取了一部分最新打造出来的刀甲军械,着员先行送回华州,准备用于稍后的战事当中。

此境的屯田规模也发展迅猛,库利川沿岸多有良田沃土分布。这里所出产的粮食除了满足区域自用之外,就是供给三夏州等军镇需求,而台府只需要规范盐池的生产和销售丶开具盐引,便能够实现资源有效的跨地域调动。

李泰在将这一柄新马槊试用一番后,只觉得长度丶重量和一些细节上的设计全都非常合心趁手,心中也是大感满意,果然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随着李泰不断的坚持,舆情风向也渐渐有所转变。很多人其实只是下意识的对此心存抵触,他们所作出判断的理由是过往的事件和经验,而非对当下的最新情势有深入的了解和明确的判断,李泰的态度就成了他们对此事赞成或反对的重要依据。

南人作战除了水战这一特点之外,弓弩威力也非常可观,在一些特殊的地形作战当中甚至攻击力还要胜过北人骑射。所以接下来再同南人交战的时候,精锐部伍的被甲率也需要有所提升。

今次交付的军械当中,除了六百多领各式铠甲以及劲弓丶斩马刀等器械之外,还有一批精良的马槊。

须知陕北此间是他从一片胡荒之境建造成如今良田沃野丶安居乐业的局面,包括盐引开中也是他所提出的政策,台府除了给予一些政策性的辅助之外,实际的人物资源都非常有限。

李泰之前虽然带走了一批工匠南去荆州,但是此间已经颇具规模的生产线就此放弃也实在可惜,因此仍然留下一批工匠在这里维持生产。

李泰对此情况早有预料,倒也并不紧张。究竟是否要出兵,并不是这种群众会议能够决定的。而且将众人所提出来的各种问题都给予回应并加以解决,本身也是统战工作的一部分,而这才是作为一个政权首领的核心价值。

等到一行人返回华州之后,时间早已经进入了六月中旬,而李泰的心情也如这天气一般变得异常火热。如今的他早已经急不可耐的想要南下,痛快的撕咬瓜分南梁这一块肥肉。

察觉到舆情转向之后,宇文泰的态度也变得积极起来。

他先以台府的名义奏请朝廷将王思政爵位改为颍川郡公,将王思政兵进颍川一事给予一个正面的评定。不论最终成败如何,王思政为国开疆拓土的行为和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同理类似的行为计划也都值得褒扬赞赏。

这就是一个正常的政治人物该有的格局和襟量,因为这样的计划本身就是有着时效性,如果再互不相让的继续僵持下去,就会从问题探讨变成意气之争。

如果李泰不能在台府这里获得让他满意的决策,就一定会引入新的评判方,那就是朝廷。就连小孩打架都明白不能告家长,一旦朝廷介入此事,那事情的性质也就变了。

随着台府做出明确的表态之后,时流对于此事的议论风向也发生了转变,不再集中于讨论是否可行,而是开始讨论如何优化执行过程。

与此同时,也不乏时流开始向李泰表露善意和请求,希望能够加入这一项宏大的军事行动中来,这其中就包括一个李泰不太想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人,那就是宇文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