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5章 神灵无功(1 / 2)

加入书签

第355章 神灵无功

驻足大夏帝城之中许久,也无需武庸入稷下学宫,那学宫尊者自然便将两道地皇经文奉了上来。

羲皇活跃于上一纪的远古纪元,师法天地,乃是远远早于仙道的存在。

这地皇经也非是什麽古经典籍,而是自三片古老的青铜龟甲上拓印下来的钟鼎文,钟鼎文与寻常的云籙丶道文不同,其乃是步入了礼乐时代后的第一种文字,为后天第一神文。

河图古经字不过三千,符不过一十八道,便在这十八道图录中含括天地经纬丶万物之变化。

而那天子望气术,又名六合望气,古有阴阳家道统,称六合天时,十二地支,为月建与日历相合;有六合方位,为上下东西南北;于是天时年月,星移斗转,六合诸气,变化不休,化生阴阳风雨晦明,乃为六合诸气之变化。

「当时此纪,并无阴阳家道统,是以天子统御六合,便当作天子望气以龙气演化了?」

武庸只见得其中诸多阴阳家术语丶宇宙图示等等,然这稷下学宫却将其归类于龙气变化,虽然亦是以天子龙气模拟交织演化出宇宙变化之象,但难免落了下乘。

「而以河图古经伴阴阳四时六合望气,唔……移星换斗大神通亦是可行,三光交织演化,以瞳术驱策星斗之力……」

星主即位,星界万千星辰为其统御,自是无法再随意的调动,移星换斗之术,自此时,也只有武庸造化道果丶河汉群星之上的日星丶月曜丶太白丶萤惑……等等七辰,以及那化作仙瞳的「旨玄」古星!

这三光星系丶七辰星斗本就是残星所化,底蕴不足。

若以这河图古经丶六合堪舆,倒是能将星辰道痕交织,化经天纬地河汉只之相。

所谓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翻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击也……

武庸手捧「河图」,眸观「六合」,以三光统御七辰,仙瞳星眸化河汉光华无量,三才交织,衍万象诸理,天机者,犹天意,点化机心,我心即天心,我意即天意,眸含万象,乃为生杀大术。

这才是真正独属于武庸的移星换斗大神通。

羲皇义理,实乃无上大道!

武庸这一悟道便是年月不经,然帝城中纵有簪缨公孙丶王侯宗女对这位外界来的仙主多有好奇,纵传的沸沸扬扬有仙弑神,横推北境,也终究是无人敢扰这位仙主清修。

直至。

宓皇归来!

盖绝诸世的气机远迈穹天,帝境诸界每每见到那遮天祥云,清灵圣机,便足以安心,这是大夏的帝,是足以摧毁一切敌的上皇,每当帝影归来,那便是又一场大胜,数年前来,代代如此。

无论他们的上皇氏是何等的刚愎丶寡恩,至少大夏帝朝因其而辉煌,因其而不朽,纵境外强敌无数,上皇帝躯从来只会御帝车,横立在前。

夏人或许不甚爱戴他?但绝对足够的信任他!

又是一道祥云蔽空,帝境诸界中亦是响起了对那尊帝的欢呼。

而武庸亦在此时,得夏帝宓胤召,请入皇宫一叙。

帝城之北,坐落在那连绵宫阁北极中心之处,乃是一片茫茫的黄霞云障,在那浩瀚的黄霞之中,有天宫若隐若现,那尊高逾千丈的天门之上以云籙篆着三个鎏金大字,尊皇宫。

皇宫内侍在前引路,这是一位宫装女官,此番踏上那片黄霞,一面向武庸介绍着皇宫因何而起丶为何而盛,尊贵至极。

而后方的素衣道人只是静静地听闻,一面打量着,一面缓缓地点头,其腰间右侧系着一尊青葫芦,挂着一扇羊角鬼面具,玉带之上又有一柄青金如意小锤缀着……

怎麽说呢?这位道人给女官的第一印象便是冷然,素美,那齐肩晶莹银发加之谪仙面容,眉心三色花钿,令人印象深刻的鸳鸯异瞳,高挑而英武的身躯,浑身透露出无谓之意,仿若时间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撼动其心绪。

其腰上的青绿葫芦丶鬼角面具丶如意金锤?反倒在这份孤绝冰冷的的气质之上再多了两分神秘与桀骜。

一个矛盾而又自然的个体!

若让这位女官评价那旨玄仙主,只怕也唯有「神仙」一词了。

二人一前一后,踏过这被称作皇气的黄云,迈入了那宏伟的皇宫之中,大夏的风情与九州三天迥异,民生繁花,人气浑重。

仙道世界,有修真百艺散落民间,老农亦是能且御灵兽丶傀儡丶锄器,乃至山中村落以朱砂灵符辟邪丶以炎符驱赶灵兽,仙道以木质宫阁庄庭为多;而武道大世,亦是人人如龙,久修血气,诸世建筑雄伟大气,以灵材丶巨石为基,多以天殿丶城堡为形。

眺望着此方皇宫,不知为何,武庸直觉心头有些郁郁。

及至九转三重,行到皇宫正庭,这女官将武庸请入殿中,提醒道:

「仙主,上皇便在此中,请!」

武庸闻言,亦是轻理衣袖,大步跨入了皇宫正殿,这位以一敌二,能力抗两尊上境大尊的宓皇,他亦是颇为神往。

殿中颇为空旷,倒是与道庭那座帝宫有几分相似,其中只有寥寥几人人,而在那以红毯香木铺开的尽头,有着一座极高的台阶,须得仰头向上望去,才能看到那尊帝座。

武庸一迈入这方大殿,便能知晓,大夏的帝是无上的,王侯主帅丶柱国大修亦是只能仰视他。

宓皇着帝冕衮服,上绣日月星辰丶山川河流丶花鸟虫兽,期间灵韵流转不休,望之便令人目眩。

此刻稷侯与太子丶诸近臣立于帝阶下方,将目光纷纷投来,这是仙庭至高仙君的门生,他代表着宙极仙君的意志,武庸与宓皇的会面不如说是姜祖与夏帝的沟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