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像赤剑73,但不全像(2 / 2)
这个问题就提的很有道理了,我们没装备的第一代弹,最早只能做到80m/s左右的飞行速度,最大的原因就是导线断线。
就连赤剑-8研制的时候,前期因为断线掉弹,也多达数十发。
不过也是托赤剑-8的福,高振东知道怎麽处理这个问题,赤剑-8定型时飞行速度240m/s,这也是高振东对于使用方提出的指标中最大飞行速度没有意见的原因。
高振东笑道:「不用担心,我有解决的办法。不说一定到指标上的230m/s,保守一点,前期200m/s肯定没问题。」
见高振东这麽有把握,几方一合计,定了,就用这个结构。
赤剑-73之所以能比赤剑-8装备时间更长,一个原因也是它这个把整个系统分为三部分的设计。这玩意生产数量太多,一下子全撤装,太浪费了,恰好,它这个三大块的设计,让它能在最小的代价下极大的提升性能。
甚至曾经有人看到打过A型发动机,B型的战斗部,C型的制导系统拼在一起的弹,很多赤剑-73的照片里,战斗部和后半截颜色完全不同,不是赶时髦玩儿撞色,而是拼出来的。
还别说拼出来的,你就说射出去能不能打中,打中了能不能打穿,打穿了能不能打死吧。
见大家都接受了这个结构,高振东继续说弹体的设想。
「得益于我们指标中的较高飞行速度,所以弹体能提供较大的升力,弹翼我们就做小一点,而且可以摺叠,这样体积尽可能小,最大程度的提升便携性能。」
高振东画出来的弹翼,甚至比原来的赤剑-73还要小,原来赤剑-73的弹翼是基于它基本型120m/s的飞行速度的,不过他们搞的这个单兵弹速度快得多,也就不需要那麽大的弹翼了。
不过这个飞行速度能否实现,取决于制导系统,赤剑-73之所以基本型飞行速度并不高,不是飞不快,而是人工控制飞快了反应不过来。
这个人工控制和后来的电视制导等方式的「人在回路」不同,虽然看起来都是人在起作用,但实际上,前者全靠人,后者主要靠自动控制手段,人是起精确判读和修正作用的。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表示赞同,没有毛病能挑。
「至于火箭发动机,我准备采用双推力发动机。」
这个就是高振东准备玩儿的花活了,和赤剑-73不同,这个弹他准备上双推力。
要注意的是这个双推力发动机和双脉冲发动机是不一样的。对,就是那个花旗佬在PPT上吹牛笔,但是却被我们先实现,导致他们的主力中程空空弹射程比我们少了一大截的双脉冲火箭发动机。
简单说就是,双推力发动机有两种推力,但是点火装置只有一套,一旦点火,双推力会先后发挥出来,第二种推力的点火时间是不可控的,第一种推力烧完,第二种就接上了。
而双脉冲不一样,它的每一段燃料,都是有独立点火系统的,这样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才启动第二段燃料,尽量保持飞弹在射程末端的动力学性能。
说回到这个弹,双推力发动机能听字面意思理解,但是大家对于双推力发动机用在这里的必要性并没有了解。
骆工一边想,一边问高振东:「高主任,这个双推力发动机放在这里有什麽用处?几千米射程的弹,对于速度什麽的也没有太高的要求,有必要在这里增加复杂性麽?」
如果没有好处,而是纯纯的炫技,那在他看来就毫无必要了。
使用方代表觉得这是个高级东西,但是高级归高级,拿来有什麽用?他们也顺着骆工的话,看向高振东。
高振东解释道:「用这个,主要是为了软发射。」
这句话大家就听不懂了,发射还能软?
「软发射?这个我就真孤陋寡闻了,高主任赐教。」骆工说这个话没有嘲讽的意思,而是他真的不懂。
不过既然高主任说得有鼻子有眼的,那想来是有考虑的,不是信口开河,所以他乾脆直接问。
别说他了,这个年头就算在国外,对于软发射也是没有概念的。
高振东指了指办公室:「这个是考虑打巷战用的,打巷战有大量的封闭或者半封闭空间,在这种空间里直接发射飞弹,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一不小心就可能对射手造成伤害。」
考虑到这个弹规划有射控分离,高振东又补充道:「而且和野战或者阵地战不同,巷战的时候,发射和控制分离,分别处于不同的空间是有一定难度的。」
高振东前世在网上看到中东和非洲打仗,前面打RPG的人不注意尾焰方向,一把火把自己人喷飞出去几米远是常事,印象非常深刻,这可是要死人的。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