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1章 苏大炮重出江湖!(2 / 2)

加入书签

某听说最近那苏允不断在太学鼓嚷,鼓动太学生,讲述诸多有毒的思想,依某看来,须得立即禁止他上蹿下跳,最好是贬谪去地方,不然汴京淳朴的风气也要被他带坏!」

苏轼见程颐要将苏允置之死地的做法,顿时心下大怒,此时眉山苏氏一脉相传的基因血脉技能开始爆发。

苏轼冷笑一声道:「大宋朝何时思想禁锢到现在这种地步了?难道大宋也要因言而获罪了?

苏允不过是在讲学,他就算是有些思想你不喜欢,但就不能提出来,跟其他的人进行探讨分享麽?

要是照你这麽说,当年王介甫相公执政的时候,你的理学与王学格格不入,那时候是不是王相公要派一支禁军,过去洛阳将你枷锁而下,不让你讲学了?

苏允本是才智高绝之事,因为边事,回归朝廷之后本就已经不接触政事了,身为一个翰林学士,却是连基本的政务都接触不到,现在去太学讲个学,都要被你这样的小人抨击他传播有毒的思想?

程颐,难道太后以及诸公都看不明白你在想什麽做什麽麽,你无非便是认为苏允的学说已经威胁到你们二程的理学罢了,想要让官家只接受理学,不让官家接受苏学。

呵呵,程颐啊程颐,你这用心实在是歹毒之至!」

苏轼嘴皮子上下翻动,快如闪电,一下子将程颐给说蒙了,心里边只觉得有千言万语想要说,但却是一句都说不出来。

苏轼却还在输出,转头与高太后拱手道:「太后,此事我也是憋了许久了。

苏允是臣的侄子,臣对他十分了解,他其实个十分淡泊名利之人,当年若不是臣与弟弟苏辙一起劝他,后来还有官家命他一定要入仕,他可能现在还在悠游林下,绝对不可能做官的。

他之所以做官,实在是因为先帝对其恩重,他去西北,也只是因为当时西北战事糜烂,想要去西北替朝廷出力。

当时他去西北之时,西北是什麽情况,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若非苏允去了,咱们大宋现在估计还是被西夏不断要挟。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现在虽然西夏仍然在威胁,但西夏已经是外强中乾,实际上我们并不畏惧于他,这得益于苏允在米脂一战之中打掉西夏的十几万军队的缘故。

至于之后的盐战,乃是苏允为了解决西北百姓吃盐的问题,这难道有什麽问题麽?

西夏粗暴干涉咱们大宋朝的内政,朝廷不谴责西夏人的手伸得太长,反而要责备咱们为民请命的官员,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苏允因为西北之事被调回京,已经是被惩罚不许再接触政事,身为翰林学士,却是至今一封诏命都没有拟过,这样对一个有功的大臣来说,难道是公平的麽?

现在他身为翰林学士,连出去讲学,都要被人扣上一个这麽大的帽子,呵呵,若是这般下去,以后还有谁敢下力气做事,还不如就当一个禄虫好了!」

苏轼越说越气,又冲着程颐输出,他指着程颐道:「此人闭门造车,搞出来一些狗屁不通的道理,半点做事的能力都没有,就敢大放厥词,造谣朝廷有功大臣!」

程颐想要反驳,苏轼立马道:「你可有为百姓做过一点事情,苏允疏通惠民河,让害民河变成了真正的惠民河,还搞出来菜洞子,让一方百姓致富,更为朝廷每年增加上千万贯的收入!

你可曾上马治军,为一方百姓谋得太平,苏允去西北一年,击溃西夏大军何止二十万,若非如此,西夏使团今日就敢上金銮殿骂战来!

如此能文能武的有功大臣,现在却要被你一个闭门造车,就一口歪道理的腐儒如此造谣攻讦,天理何在!」

程颐被苏轼骂得脸色铁青,束手而立,浑身颤抖。

高太后与吕公着等人面面相觑。

范纯仁见苏轼还要继续输出,赶紧劝道:「好了好了,子瞻,咱们就事论事来说这个事情好了,正叔(程颐),你也别在意,子瞻脾性历来如此,大家都心平气和一点来说事就是。」

苏轼见范纯仁劝阻,这才收了神通。

然而程颐却依然还是脸色铁青。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