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5k哈!)(2 / 2)
只听得御史中丞刘挚道:「……他这是什麽意思,他在西北擅自挑动边衅,还打输了战,给朝廷增添了多大的损失,现在不过是让他闭门反思一下,他就这般威逼朝廷?
呵呵,身为朝廷大臣,不思为朝廷尽忠,却是这般轻浮跋扈,依老臣看,他年纪还是太轻了,少年得志,升得太快,终究是不妥,不如就遂了他的意思,让其辞官算了,让他好好反省一下,以后等他自己醒悟过来,自然会找门路回来。」
赵煦心下登时大急。
此时又听得一人说道,赵煦顿时精神一振,因为此人乃是他所重点关注的人,乃是苏允的族叔苏辙,当然为什麽关注,自然是因为苏辙是苏允的族叔。
「……臣认为不妥,苏允人才难得,此次着实是受了些挫折,但错不在他,他在西北所做的事情,原本就没有什麽错处。
西北缺盐,百姓不得不吃西夏价格高昂的青白盐,苏允乃是鄜延路经略使,想要为百姓谋福利,因此采用新方法提炼岩盐,让百姓吃上又好又便宜的盐,这难道有什麽问题?
西夏却是蛮不讲理,发动大军来干涉我们大宋的内政,苏允作为鄜延路经略使,守土安民,难道也有问题麽?
至于打了败战之事,乃是李昌祚以及吕惠卿打了败仗,鄜延路军可没有大败仗,不仅如此,还打了大大小小的诸多的胜仗,到得苏允离开西北之时,鄜延路军以一路数万军队,力敌西夏大军将近二十万的军队不落下风,这怎麽就是打了败仗了?
太后,依臣看来,国朝与西夏一百二十年来,从没有谁能够在与西夏交战时候取得这麽多的胜利的,这麽一个名帅,若是因为这个理由便任由其辞官,以后西夏再次攻打大宋,到时候让谁去阻挡?」
此话一出,赵煦看到了高太后脸上的犹豫之色。
随后又听得司马光说话了,司马光一说话,赵煦顿时恨得牙痒痒的,因为司马光道:「自庆历和议以来,宋夏两国便如同宋辽一般,虽然边境偶有摩擦,但基本都是小打小闹,只要为君者为民生故,不要总是想着建功立业,自然是不会招惹大的祸事的。
无错版本在读!首一发一本小说。读
而苏允这样的人,心中功利心太切,若是有这样人在,战事恐怕是停歇不了的。
所以,依老臣看来,苏允愿意辞官也好,如此宋夏两国又可以恢复邦交,两国百姓可得安宁,既然不打仗了,那麽自然也不需要擅打仗的人了。
至于人才难得这个问题,难道不做官就不能为朝廷做贡献了麽?
老臣前半生在洛阳修书数十载,先帝赐名资治通鉴,也是对文治有好处的。
苏允乃是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弱冠之年,便写出《孟子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两本巨着,若是他以后能够将心思放在这上面,何尝不能够写出更多的煌煌巨着?
因此,他想要辞官,便任他去吧,等到他成熟了,到时候再召回来便是。」
赵煦顿时心中大急,辞官当然容易,但若是想要再召回来,那可就难了,若是自己亲政倒也罢了,但是现在自己连自己都要受到太后奶奶跟这些旧党的监视,如何能够召回苏允!
此时又听得苏辙道:「司马公此言差矣。
苏允乃是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又是驰名天下的经义大家,在西北时候又为朝廷立过不知道多少的功劳,这样的人物,朝廷若是任由他辞官,以后传到后世,不知道后人会如何评判?」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微微色变,尤其是高太后,本来已经是有所意动的她神色变得有些迟疑起来。
别的大臣或许不在乎,因为罪名未必会落到他们身上,但自己这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却是一定会承受这个罪名的。
到时候后世人会如何评论自己?
苏允此人她的确是不太喜欢,这种不喜欢是因为她不喜欢儿子赵顼变法以及在边境大动干戈的缘故,之所以会迁怒苏允,是因为苏允在边境打了这麽多的胜仗,以至于让儿子赵顼认为打仗是正确的,只是之前用人不当而已。
此次因为盐战因此的交战,更是令她不喜!
若是可能的话,她的确是想把苏允给赶得远远的,但现在苏辙这麽一说,还真是如此。
苏允跟蔡确章惇等人不同,苏允从没有参与过新法之事,他仅仅是去了西北打仗,一开始本来就是在打仗,但苏允打赢了,给大宋争取了许多回旋的馀地。
之前苏允去西北的时候,西北是什麽状况?
永乐城大败之后,大宋已经是有些风雨飘扬之势,但苏允去了西北,立马将西夏打得风声鹤唳,西北顿时稳固。
如此大功劳,可不是后面这一次能够削减的。
毕竟这一次的失利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李昌祚与吕惠卿两人问题,而苏允带领的鄜延路军,战绩极为亮眼,非要说此战是他的错误,其实是说不过去的。
而苏允自身亦是三元及第的状元郎,有传世巨着的经义大家,哦,还是极为出名的诗词大家,可以想像得到,以后百年千年后,此人的的名声只会越来越大,而她们这些人,可能会成为站在苏允对立面的人!
呵呵,所以,就算自己这个太后垂帘听政做得怎麽样,到了后世人眼中,那就是一个迫害苏允的反派罢了!
对于高太后这样心中有抱负的人来说,怎麽能够容许这样的事情出现!
想及至此,高太后顿时变得坚定起来,在苏辙说完之后,缓缓道:「苏卿所言甚是,那苏允这辞官便不允,老身想问问大家,现在这苏允可有什麽差遣在身?」
苏辙赶紧道:「苏允其馀差遣尽皆已经撤除,只有一个翰林学士的官职。」
高太后点点头道:「既是翰林学士,那便去翰林院就职便是。」
她倒是不担心苏允能够翻出什麽水花来,因为翰林学士的地位虽然高,但其权力主要集中在草拟诏令和备顾问献策方面。
翰林学士草拟诏令的具体过程包括皇帝召对丶学士入院草制丶中书宣读和文书锁学士院等等等。
但总体来看,翰林学士的权力主要集中在草拟诏令和提供顾问建议方面,但其具体权力的大小和影响力会受到皇帝重视程度的影响。
现在皇帝年幼,权力乃是集中在自己手上,所以,只要自己当此人不存在,那他自然也不存在什麽权力了。
那就由他去吧。
高太后的打算,众大臣都是人精,哪有看不明白的,既然如此,也没有什麽好反对的了,于是这事便这麽落实了下来。
呵呵,毕竟大家也是想明白了,这会儿谁非要将苏允赶出朝堂,那麽以后那恶名自然是少不了的。
谁也不愿意当这个恶人。
赵煦心下暗喜,虽然现在还不能联系苏允,但只要苏允留下来,那就是好事一桩!
然而第二天的时候,一个重磅消息传开了。
——苏允直接挂印而去!
有人在城门看到苏允驾着牛车南下去了!
高太后闻言大急,赶紧召来苏辙问情况,苏辙听完亦是吃惊,赶紧跑去苏府看了一下,从下人口中果然听说苏允回眉山去了。
苏辙赶紧去跟高太后汇报,高太后闻言人都麻了。
尼玛,你走倒是轻松了,但哀家可要承受心胸狭隘的名声了,那以后再累死累活,也难以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了!
因为以后的人一说话起来自己,可能是说:这高太后什麽都好,就是当年逼得苏允挂冠而去一事,着实是令人意难平……
彼其娘之!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