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72章 要有全局视野(2 / 2)

加入书签

刚才被堵在大门外不能进去的众翰林面面相觑,还有点莫名其妙。????他们已经做好了被林泰来指指点点的心理准备,却没想到林泰来居然在大门外晃了晃就走人了。

翰苑新星丶新科双元韩爌带着恶意开口说:「翰林院能继续维持清净,吾辈是不是应该弹冠相庆?」

编修周应秋瞥了眼韩爌,很粗鲁的说:「相庆个屁!九元君过门而不入,说明他不想在这里浪费时间!

更能说明我们翰林院已经不那麽重要了,甚至不如考功司丶主客司丶通信司!

你韩爌还觉得,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真是不通时务的二世祖,不懂就少说话!

不过还算有点眼色,刚才九元君在的时候,你没有跳出来就很明智。」

话糙理不糙,众翰林默默的无言以对,翰林院地位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

翰林最大的优势就是距离皇帝比较亲近,和皇帝互动多。可是现在他们这帮翰林连皇帝都接触不到,还能有什麽话语权和前途?

难道林九元早就看出了这个趋势,所以才积极向马上取功名?

其实林泰来倒也不是不重视翰林院,而是今天需要重视的衙门太多,实在重视不过来了。

但今天朝廷最大新闻却并不是林泰来巡视各衙门,而是发生在左都御史陆光祖府邸。

上午的时候,御史王禹声到陆府造访,声称要催促陆总宪履行赌约,然后遭到陆家仆役的强力驱逐。

随即又从街角跳出一百条打抱不平的大汉,当场重创大门的陆家仆役护院。

而后这群大汉裹挟着王禹声御史,迅速连续攻破了陆府大门丶前院丶中庭。

最后在王御史的极力劝说下,在京师巡捕营官兵合围之前,这些大汉才四散而去。

朝廷大臣对此无比震动,因为近些年的类似事件一般只是打砸大门,最多波及前院,保持着一定底线。

这次却突破底线,深入中庭了!再加把劲,就能冲到女眷所在的内院了!

但这能怪谁?上次廷议,陆总宪支持石星的方案,公开放狠话立下赌约。

谁也不知道,这次陆总宪称病不出,是不是想不讲底线的赖掉赌约?

所以今天这帮大汉攻破陆府中庭其实就是发出警告,如果都不讲底线会有什麽后果。

又过一日,根据皇帝旨意,朝廷再次就朝鲜国问题举行廷议,数十部院科道大臣会聚东朝房。

名义上主持廷议的王天官简单宣布了开始后,就闪到角落找个座椅打瞌睡了。

虽然廷议开始了,但一时间却没人说话,因为所有人都感觉怪怪的。

「林九元没来?」终于有人忍无可忍,发出了直击灵魂的询问。

陆光祖没来,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林九元你不来,就太过分了吧?

虽然说廷议一般是「自愿」参加,但皇帝把你林九元急召回京师,为的是什麽?

兵部尚书叶梦熊开口道:「林九元向我报备过,去宣府那边办事了。」

刑部左侍郎邵陛站了出来,严厉斥责说:「不参加廷议,却去了宣府,这简直是渎职!」

过去不怎麽张扬的邵少司寇今天忽然如此积极表现,让不少人略感错愕。

稍加思索后也就懂了,大概是摇摇欲坠的陆光祖让他看到了「取而代」希望.毕竟刑部和都察院都是法司,互通迁转很正常。

叶梦熊勉强苦笑着说:「林九元去宣府,算是情有可原吧。」

有人好奇的问道:「其中到底有什麽缘故?不妨明言。」

叶梦熊仿佛难以启齿,还是回答说:「先前辽东五千精兵惨败表明,这次朝鲜用兵规模不会小。

必定会从其他边镇大量抽调兵力前往朝鲜,所以我大明其他方向最好能保证稳定,避免承受多线压力。

林九元亲自赶赴宣府,就是为了安抚北虏右翼,保证宣府大同一直到宁夏甘肃这段漫长边界未来一段时间的安定啊。」

众人:「.」

什麽安抚北虏右翼,说得这麽高大上,不就是捐躯献身,再做一次当代韩德让吗?

叶大司马为了增加说服力,又极力一本正经的说:

「林九元的构想不只是安抚北虏右翼,还意欲游说北虏右翼骚扰北虏左翼。

若北虏右翼在未来一两年能牵制北虏左翼,便可以减轻辽东镇和蓟镇的压力,尤其是解除辽东后顾之忧,从侧面帮助朝鲜用兵。

就像林九元说过的,看待战争不能只局限于一地,要有全局视野」

从道理上来讲,这个说法非常符合逻辑,众人挑不出毛病来。

就是感觉怪怪的,到底是说服还是睡服?

工部尚书陈于陛问道:「林九元多久回来?」

叶大司马回答道:「这次情况比较紧急,林九元大概要先去安抚个三天左右。

临走前林九元也说过,不必管他,让朝廷诸公先议论着。」

陈于陛却说:「林九元不在,我等在此高谈阔论有何意义?皇上大概也不会委任别人经略朝鲜了吧?」

很多人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只要林泰来回到京师,就是经略朝鲜的第一候选人。

或许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也有能力去经略朝鲜事务。但却没人敢说,自己能比林泰来更适合。

这就是林泰来转战西北七战七捷丶平定宁夏所树立的威望,以及让人产生的信任感。

不管谁当皇帝来选人,也会倾向于选用一直打胜仗的人。

现在皇帝所考虑的,大概只是到底要给多大权限吧?

另外去年平定宁夏之役,先后动用了七大总兵,数万强兵。

所以时任监军的林泰来是近期为数不多的丶有过指挥「大兵团作战」经验的人。

在习惯了千百人级别治安战的大明,拥有这种经验的人凤毛麟角,号称身经百战的李成梁也没有。

从目前动向来看,朝鲜用兵明显要上规模了,肯定优先选用有「大兵团作战」经验的人。

至于另外两个近期有「大兵团作战」经验的就是李如松和叶梦熊,但这俩显然不可能和林泰来抢经略大臣的位置。

最终第二次朝鲜事务廷议,在林泰来缺席的情况下,草草结束,等着三天后再来。

守在宫门的朝鲜国使节尹卓然听到这个结果,心急如焚。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