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3章 得用西陲(1 / 2)

加入书签

第133章 得用西陲

陆逊想了想说道:「陛下,吴王不是不愿将剩馀的俘虏交给大魏,而是实在给不出。」

刘晔一旁插话道:「此言荒唐!孙权不是在江东威福自专吗?不过俘虏而已,定是不想给吧,又岂能给不出?」

陆逊看向刘晔:「方才陛下称足下为刘侍中,想必足下就是刘子扬了?」

刘晔点了点头:「正是在下,还请你说明一下,孙权如何给不出来这些俘虏?」

陆逊面露无奈之色:「当时吴王确实给不出,这些俘虏的魏兵都被吴王分给诸将丶在诸将自己的奉邑里作屯田民了。」

见提到奉邑二字,刘晔起身向皇帝拱手,开始介绍起这种奉邑制度。

刘晔说道:「陛下,吴地不慕王化,军制也与大魏颇有不同。」

「所谓奉邑,就是将一县或几县之地赐给将领作为奉邑,几乎等于实封。所赐奉邑的各县长吏由将领任命,收入赋税也由将领来供养部曲。」

「臣记得东吴最早的奉邑,乃是建安初年的时候,孙权将吴县周围的四县全部交给朱治作为奉邑,从而供养朱治自己的部曲。国小军弱而武人做大,就是东吴奉邑这般了。」

曹睿点了点头,看向陆逊说道:「陆卿,是刘侍中说的这样吗?」

陆逊本能般的辩护起来:「陛下,刘子扬只是片面之词,远不能将此事说的详尽。」

「哦?那卿来说说。」曹睿回复道。

陆逊说道:「江东不比中原,各地人心未复丶又刚经战乱不能徵收重税,粮草所得极为有限。而奉邑之中粮草产出尽为军用,且奉邑往往都在边郡前线,将领部曲为了守住奉邑,也会更加报效死力。」

曹睿恍然般点了点头:「当日故大司马曹仁攻濡须,濡须一地就是朱桓的采邑了?」

陆逊点头称是:「濡须所在的巢县和江对面的芜湖两县,正是朱桓的采邑。」

曹睿又问道:「奉邑能如部曲一般世袭吗?」

陆逊说道:「部曲有时可以继承,但多半吴王都会收回丶或者转给其他将领率领。而奉邑则是不能世袭的,将领死去就会收回。」

曹睿感叹道:「是这样啊!朕听说朱桓可以记住所有部曲的名字,那既然朱桓死了,他的部曲和奉邑看来都要到别人手中了。」

面对皇帝『不经意』一般说出的战况,陆逊睁圆了眼睛:「朱休穆死了?如何死的?」

曹睿没有再叫刘晔答,朝着黄权扬了扬下巴,黄权便知趣的说道:「朱桓在挂车一战当日就战死了,死在中军夏侯儒部的冲锋之下。」

陆逊回想起当日朱桓领命前去逆击挂车前,在众人面前豪迈的身影,一时间眼睛有些发红。

陆逊躬身问道:「在下想问陛下,此战有多少吴兵被大魏所俘虏?」

又是黄权来答:「此战约俘虏吴兵五万,此时已经都被押送到寿春来了。」

陆逊深吸一口气,身形也仿佛摇晃了一下。

曹睿见到陆逊的神情,并没有给陆逊感性的时间,接着又问道:「陆卿,朕再问你,建安十四年和建安十八年,武帝两次想将江淮百姓迁至中原,当地百姓绝大多数都逃向东吴。」

「此事东吴究竟是怎麽做的?」

皇帝没有问东吴的机密之事,先后问的也都是早年间的事情。对于这种事情陆逊也没有必要藏着掖着,直接回答便是。

陆逊说道:「陛下,江东有许多江淮本地士人大族,昔日朝廷要北迁百姓,由这些大族带头主动迁到了江东,淮南几郡就几乎走的差不多了。」

曹睿问道:「当地百姓呢?难道都随大族一同走了吗?」

陆逊摇了摇头答道:「当地哪有什麽普通耕农呢?江淮之地乱了许久,先是黄巾作乱丶而后是袁术作乱,袁术过后还有许多山贼土匪,加之瘟疫丶水灾,再后来就是大魏和江东交兵了。」

「淮南不像中原那般安定的早,普通百姓是生存不下去的,几乎都给本地豪族做了佃户。大户走了,人也就都跟着走掉了。」

其实陆逊的说法还挺出乎曹睿意外的。

不管哪朝哪代,遇到事情给敌人甩锅几乎都成了本能。之前在讨论此事的时候,曹睿及群臣都以为是东吴使了什麽盘外招数,或者是造了什麽曹军会屠杀百姓的谣。

却忽视了当地百姓不比中原,几乎都随了大族这一事实。当然,本地豪族们南迁东吴,东吴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曹睿开始问最后一个问题:「陆卿,朕再问你最后一个问题。此次大魏与孙权交战,收复了皖城丶得了潜口和皖口之地。朕欲效仿濡须,在潜口处修建要塞,并在皖城至松兹之间屯田。」

「陆卿在江东多年,此事卿有何看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