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17 章 217(1 / 2)

加入书签

当兵马启动西行的那一刻,这个必胜的声音已从精兵之中扩散到了更远的队伍里。

那些未曾经由过指令的士卒,仿佛也被这一片震声如雷鸣的口令所催动,抱着此战得胜的念头喊出了这样的一句——

“必胜——”

“……”

“必胜!”

这个声音非但没有停下,反而变得愈发响亮,甚至充斥于整片长安郊野。

武媚娘很难形容,眼见这一幕的自己到底是一种什么感受。

这些擂鼓一般作响的声音震荡在队列之中,似乎将行军的脚步也给带成了有节奏的必胜呐喊。

于是在这一刻,哪怕明知他们这句必胜之前,其实应当还有大唐二字,也知道,今日阿菟能够执掌兵权,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天皇的准允——

作为送别的这一方,她无法不感到一种异常激荡的情绪充斥于心中。

她不免有些悖逆地在想,若是这些效忠君主的声音并不因天后与安定公主“代行”权柄而响起,而是真正作为臣民对着主君发起效忠,会不会更让人热血沸腾。

她也自信,自己能对得起这样一份信赖与敬重。

可这样的问题,好像暂时得不到一个答案。

她能看到的,只是安定持剑折返的领头身影,已经随着军队的开拔,消失在了后方精骑的护送之中,仅能从帅旗簇拥的位置大概判断出她所在之处。

队尾的沙尘又很快将那些旗幡都给遮掩得看不分明。

当官道的尽头已彻底看不见那些人影的时候,被这起兵阵仗而激起的熊熊野心,最终渐渐平息了下来,变成了她唇角的一抹笑容。

安定已怀揣着必胜的信念重新踏上了属于她的战场,她又何尝不是正处在另外一个战场上。

既要兑现她对女儿说的无人会在后方添乱,她也不能有任何一点懈怠。

或许,今日的那些高呼声中本已有一些,是真心为追随主帅而喊,也为天后在这灾情之中所做的挽救举措而喊。

而她需要做的,是让这些人的声音更有感染力,就像……

她与阿菟让自己的声音更有分量,是一样的道理。

当她折返回到宫中的时候,被行军气氛所牵动的热力已自她的面上消退了下去,看上去依然是那个沉稳端方的天后陛下。

倒是天皇陛下刚在御医的诊治之下服用了药物,在昏沉枕靠在床边的时候,还能从他的脸上看出几分不太正常的潮红,明显是在原本的风疾病症之上,又多出了点风寒症状。

武媚娘都不知道怎么说他好了。

朝堂之上的官员已经主动削减了供暖薪柴的用度,用于合力供给士卒出征西海,结果陛下非要自己再起到一番带头作用。

结果有没有让官员更感受到同仇敌忾、合力抗敌的情怀不好说,他自己反正是又病倒了。

这等自觉很有本事却在添乱的表现,真是和早年间想

到亲征前线时候没什么区别。()

但若非陛下病倒,大概也没有她今日给阿菟亲自赠剑的一幕……

?本作者千里江风提醒您《[大唐]穿成安定公主怎么办》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武媚娘又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陛下也是做了点好事的。

听到了殿中新多出的脚步声,李治抬了抬眼皮朝着她看来,“安定出发了?”

武媚娘在床边坐下,“不止是安定出发了,你为她指派的几位副将也都已齐聚关中随同出发,此外,义阳、宣城和文成也都跟着一起去了。”

李治揉了揉额角,似是想凭借着这个举动驱散几分头脑中的昏沉:“其他人就姑且不说了,新到她麾下的高将军是个擅长配合作战的将领,我不担心磨合不当,文成也是早在当年接回长安的时候就敲定了她的用武之地,我就想问问,安定对义阳和宣城到底是个什么想法?”

“若我没记错的话,宣城比安定还要大上四岁,义阳就更不用说了,比素节还大两岁,今年都已是二十六岁的人了。寻常这等年纪的姑娘早该出嫁了,更何况是皇室公主,传出去难免有人说,是你对她们有意不做安排。”

武媚娘没有马上回答。

在这须臾的沉默之间,她的目光几乎是下意识地垂落在了李治搭在床边的手上。

这只手,明明已因病症的侵扰,愈发显示出瘦削之态,可它好像依然在试图攥紧一切自己能够把握住的东西,以图对外昭告着它对一些东西的所有权。

“弘儿跟你说的这个担忧?”武媚娘语气如常地发问,笑意却不达眼底。

她实在很难确定,李治发出这句问话,到底只是在谈论已到适婚年龄的李下玉和李素筠,还是也要连带着将安定的事情提上日程。

不过按理来说,有英国公的那句劝告,应当能让陛下将自己的计划偃旗息鼓一段时日……只是不能完全放松警惕而已。

更大的可能,还是真只在问那两个萧昭容所出的女儿。

武媚娘想到这里,不由在心中微微叹了一口气。

也不知道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她觉得自己和陛下之间的情分,已变质成了连她都不知道该不该认的地步。

但到底是谁先变的,她已分不太清楚了。

只能说,对于朝臣来说,她与李治依然是牢不可破的联盟,以一种无法让人从中介入的方式统辖着这片大唐国土。

在这一点上又好像从来都没有变过。

李治却并未留意到她脸上一闪而过的微妙,“不全是弘儿的问题。就像我方才所问,安定对这两个姐姐,到底是什么想法?”

早在他对着媚娘提出要将她所生的子女单独序齿开始,那几个其他妃嫔所生子女就已几乎不会出现在他面前了。

萧妤自随同周国夫人出宫礼佛后也不曾回宫,就连姬揔持病逝也未让她的生活轨迹发生改变,更让这两个女儿连带着她们的兄弟李素节,都游离在李治的注意力之外。

所以当听闻李素筠真在安定手下建立了战功,李下玉有继承太史令位置希望的时候,

() 李治都觉得有种自己身在病中,以至于不知时日流逝的恍惚。

难道,真要让她们做官不成?

可安定乃是战将主帅紧缺,又持有灭国之功,在必须做出封赏的情况下走到了今日的这一步,其他的人却不是这样。

李治也不希望,这等公主也能出将入相的待遇,会扩散到太多人的身上。

“怎么想的?”武媚娘摇头轻笑了一声,以闲谈一般的口吻答道:“大概是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吧。”

李治奇道:“……哪有这么形容的?”

“我说错了吗?”武媚娘解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又不是只在形容陛下这颗紫微星,各州刺史理政之时也当有此标准,何况是为陛下钦定上柱国的安定。”

“陛下有朝臣拱卫,太子为诸王标杆,各州刺史有属官协力,至于安定既要为陛下横扫边陲、威震四方,自然也该当有群星策应。偏偏那些个朝堂官员又不是个个都觉得公主可堪大任的,还不如姐妹、姑姑还有那些有本事的姑娘们能为她尽心效力,你要让安定怎么办?”

“我……”李治一时语塞,不得不承认,媚娘话中所说并没有错。

光是之前刘仁轨的那件事上就可见一斑。

现在就算圣旨已下,为此事盖棺定论,媚娘还有几分抱不平的想法,又将这其中的困境控诉在了他的面前,也一点都不奇怪。

虽说连英国公的孙子李敬业都因前往辽东的数年历练,对安定公主尤为敬服,李治却不难猜到,朝堂上的大部分臣子到底是如何想的。

安定公主年龄渐长,好像非但没有让熊津大都督府的幕僚变成更多人愿意趋向的选择,反而有更多人开始观望天皇天后对于安定公主随后的安排,看看他们是否要在太子成年之后,还给一个公主这样大的权力。

这就让安定在运行四海行会、坐镇辽东之时,不得不启用更多的非士族出身之人,以确保各处岗位都有人督办事务。

她想借用同道的姐妹与皇室长辈来达成自己的目的,确实是最佳的选择……

可李治也说不好,这样的发展到底会导向一个什么结局。

比如说,倘若安定当真能在数年后解甲归田,这个只有在安定麾下才能得到重用的特殊群体,当真甘心自己会失去此前的权力吗?

然而还没等他想出个所以然来,因病症导致的头疼就让他被迫中断了思考,武媚娘也在此时朝他说道:“再说了,她们的俸禄是安定出的又没让你出,还有,若是真有人觉得我在苛待于义阳和宣城,兰陵萧氏只是因萧昭容的失势而偃旗息鼓又不是人都死完了,自会来说的。”

“陛下与其思考这些费心伤神的事情,还不如想想,该当给贤儿选个什么王妃。”

李治连忙摆手:“如今后续军粮筹措仍需不少,先莫要提此事了。”

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楚的。

虽是身在病中,李治的语气也倏尔凝重了起来,“这军情要务,还要劳烦媚娘与凉国公商

定(),千万莫要……给吐蕃以可趁之机!”

此次安定请战▋()▋[()]『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调度各地单只府兵精锐便有四万有余,若算上后勤人员与候补兵马,有将近八万之数,若是作战一年,需要六十万石的军粮。

奈何灾情之下,关中先后遭遇大旱与暴雪,早将常平仓粮草取用殆尽,就算有官员、亲王、富户各自解囊,又调度了山南粮仓储备,也只凑出了大约三十万石,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会消耗在行军抵达西海的途中,可想而知对于后方的粮草补运压力有多大。

三个月内必须再有一批军粮调拨往陇右,送入吐谷浑与西海都护。

他得是疯了才会在此时考虑皇子的婚事。

也就只有李敬玄那等为攀附世家不遗余力的家伙,才能想到赶在旱灾期间,又将新妇迎娶进门,成了朝堂之上被安定痛斥的对象。

“陛下放心,此事我会尽心的。”武媚娘起身应道。

她这句应诺之言,早在安定出征之前就已和女儿说过,可不知是否是因今日的那番思绪,让她将这话重新在李治面前说出的时候,只觉这“尽心”二字,分明已有了另外一番意思。

到底是为李治尽心,还是为她自己尽心,做自己有本事做到也必须达成的事情,好像已然有一个答案了。

不只是阿菟正值“众星拱之”的时候,她又何尝不是呢。

匦使院既承载着传递民间谏言的职责,如今也等同于是半个天后的私人“秘书团”,或者说是另外一个门下省,为她归并奏疏、协办政事、起草诏令,其中的宫中女官与朝臣,正是簇拥在她身边真正听令的群星。

可大约是因有相当一部分经由天后遴选出的官员早已习惯了二圣临朝后天后在前朝处断政务,加之匦使院成立的时间还很短,都并未意识到这个变化。

倒是今日得获天后召见的狄仁杰在被领进此地的时候,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独立在外的团体,似乎完全能起到更为深远的作用……

仅仅是在当下,还只像是个广开言路的中枢而已。

但在即将行到天后面前的时候,他还是先将自己的种种揣测思绪都给收了起来,恭敬地行了个礼。

天后自面前的卷宗中抬起头来朝着他端详了一番,开口说道:“右相对你在此次随同前往河南道巡查的表现褒奖有加,可见这大唐铨选的改革确实有效,能从地方上选出贤才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