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4(1 / 2)

加入书签

在狼藉中央的桌子上。

黎英睿踩着一地碎玻璃渣走了过来:“报警了没?”

“领头的都抓进去了。”陆昊睁着一双红肿劳乏的眼睛,无助地看向黎英睿。

“黎总。海鲜来了...是不是做错了?”

黎英睿安慰般拍了拍他的肩膀。其实刚才接到陆昊的电话时,他并没有很意外。

他看重这个项目,不仅因为创始人合他心意,也因为他看到海鲜来了具有的绝对优势。

传统的海鲜产业链,从产地到达终端,需要经过销地一批、二批、三批等环节。一批毛利50%-100%,二批毛利5%-10%,三批毛利15%-20%。

经过中间商的层层加价,以及多次物流运输,最后到终端的生鲜,不仅价格贵、质量还差。

而海鲜来了直接把生产和终端对接,既保证了价格的透明度,又保证了产品鲜度,极大地提高了海鲜行业的效率。但问题随之而来——他动了传统经销商的利益。

少了生意的经销商气急败坏,找人砸了陆昊的公司。没有设备,员工不敢来上班,后台的bug都没人修复。公司风雨飘摇,陆昊本人的心理也遭受了严重挫折。曾经的雄心壮志,变成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达成自己的成功。这样的做法,是否真的是‘缺了大德’?

黎英睿坐到陆昊旁边,和他肩并着肩。

“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先听我讲个有关‘创造’的故事。”

陆昊偏头看他,眼里含着深深的疑惑。但既没有打断,也没有反问。而是谦逊地请教道:“愿闻其详。”

黎英睿掸了下裤子上粘的小纸屑,缓缓道:“1764年,在英国兰开郡,有个叫詹姆斯的纺织工。一天回家,他不小心踢翻了妻子的纺纱机。刚要扶起来,他注意到被踢倒的纺纱机居然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dìng)变成立着的了。

他忽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是不是就能纺出更多的纱?他非常兴奋,马上试着干,第二天就造出一个纺轮带八个纱锭的新纺纱机,并用他女儿的名字‘珍妮’来命名。

‘珍妮机’效率是原来的八倍,纺出的纱质量也好。他不仅自己用,还往外卖。珍妮机的销量越来越好,詹姆斯也日渐富裕。

但有一天,一伙人突然冲进他家,不由分说地打砸抢烧。

原来,珍妮机的发明提高了棉纱产量,导致织布厂收购棉纱价格下跌。那些没有珍妮机的纺纱工人,不但产量低,又卖不出好价钱。日子久了,他们的积怨爆发,认为是詹姆斯害他们陷入困境。

甚至还有人放火,点燃了詹姆斯的房子,把他们夫妇赶出了小镇。

詹姆斯夫妇流落街头,却还是在努力地改进珍妮机。

直到1768年,詹姆斯获得了专利;1784年,珍妮机增加到八十个纱锭。等到1788年,英国已经有两万台珍妮机了。正是珍妮机的出现,才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造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就是创造的故事。”黎英睿拍着陆昊的手背,语重心长道,“‘创造’的故事,从来都是和‘破坏’一起发生的。被颠覆的旧产业,会不可避免地消亡、淘汰。而带动新产业,击败旧产业的这批人,往往被叫做:企业家。”

陆昊回握着黎英睿,眸光闪动。

“当然了。创造带来的回报,也是我这样的投资人所寻找的。”黎英睿挑了下眉毛,狡黠一笑,“这个回报叫做:超额利润。”

陆昊也笑了,露出两颗雪白的小虎牙:“黎总...我,能叫你睿哥吗?”

【作者有话说】回家后。

大公主:闺女儿,玩得开心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