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92(1 / 2)

加入书签

和爹娘认识认识吧?”

李跃青神情微妙,顿了顿步子进屋,“……嗯。”

………

一到了农历七月半,原本秋高气爽的天气,蓦然平地起风来。

天空淫雨霏霏,有时连绵下一上午,屋檐直挂起清凉透明的无根水。

村中青石板的街巷石桥,原先因为干燥蒙上一层黄土,秋雨一打,洗得乌亮水滑。

山上瀑布哗哗,池塘水涨起来,溪流潺潺,泉水叮咚响。

七月半这段时间不能吃黄鳝、泥鳅这些长得像蛇的,是这边的风俗忌讳。

半年多来,每隔十天半个月,就有陈吉庆和汪星负责轮流捞水草插入池塘里养,到了秋天,小鱼苗也长成了大鱼。

虽说先前的洪水涨起来,有一半的鱼苗都逃走了,但剩下的一半,还是够知青院下半年偶尔加餐一顿。

清蒸鱼,红烧鱼,油炸豆腐鱼……

大锅烧开,全都可以来一遍。

一直到八月份,差不多每隔四五天就要放半天一天的农闲假,因为总是一场秋雨接着一场秋雨。

兰听寒给水鹊织的围巾也织好了。

水鹊不能浪费别人的心意,他围着枣红色的围巾,在外边溜达了一圈。

只是现在还是天凉好个秋,没到腊月飞雪裹围脖的时候。

他还穿着一件单薄的长袖单衣,却裹起围脖,被人笑话了,才取下红围巾拿在手里,脸颊红红地走回来。

水鹊珍惜地把枣红色围巾放在枕头边,对兰听寒说:“哪天要是天冷下来,打霜了,下雪了,我立刻就能围上!”

兰听寒眼镜后的凤眼微弯,“要不要跟着我去村口借捣糍粑的青石臼?”

中秋将要到了,这边的风俗就是一家子人围在院里赏月亮,食月饼、吃糖糍粑、嚼炒花生。

他们远在异乡,一个知青院的当然就是一家人了。

知青院里没有糍粑棰和青石臼,这些笨重的用具,每年有人拿出来,放到在村口的广场边和村中央的祠堂里,让人借去。

他们终究是外人,不好进谷莲塘的祠堂,于是到村口广场那家去借。

结果不巧,今天没赶早,让人先借走了。

水鹊兴冲冲地跟着他来,结果白白跑了一趟,他转头对兰听寒道:“那我们明天一大早就来吧?”

兰听寒点头赞同。

不然再过两天就要中秋了。

兰听寒嘱托了陈吉庆第二天清早蒸起糯米。

他和水鹊赶早去借了用具回来。

捣糍粑是个力气活儿,他们趁着上午阴雨,赶紧放糯米饭在石臼里捣烂,水鹊负责把他们搓糯米搓成的大圆球,掐成滚成小圆球,在里头放上红砂糖,有的捏成圆饼,有的对折包起来,捏成半月形。

再放锅里用热油一煎。

红澄澄的糖糍粑放到一旁的篮子里摊凉,太热气,还不能立刻吃。

等到下午放了晴天,阳光格外灿烂,没一会儿就把地坪低洼里和树梢上挂着的水,全蒸干了。

水泥地坪热烫烫。

因着是寻常周六,除了放周末的水鹊,其他人都得往生产队里上工。

水鹊一个人待在知青院里,闲得实在无聊,他把三张长板凳搬出到地坪上,又去抱了厚厚的冬被子,摊平在长板凳上。

趁着大太阳,晒一晒,晒出阳光的味道,冬天盖起来就暖融融的了。

水鹊盯着长条板凳上摊的厚被子,秋阳晒得整个人怠懒,想要立刻趴上去,好缩在松软的被子里,翻滚一圈儿。

但是不行的,底下才三把长凳,一会儿他趴上去翻个身就滚到地面上了。

他担心会因为连绵的阴雨,屋里头书橱上的书发霉。

于是抱着一本本书出来,放在干燥的地坪上,摊开摊开来。

风一吹,就翻阅文字,陈旧书页噼里啪啦翻。

水鹊坐在小竹椅上,手向后撑着椅面,腿往前伸展出去,闭上眼睛晒太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