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78 章 七十八章(2 / 2)

加入书签

C.琴声引起了诗人的共鸣,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琴声通过空气传入诗人的耳朵[2]

听到白居易的《琵琶行》,王锡阐松了一口气,但听到选项,王锡阐眼前一黑,这都什么和什么?

再看一题。

下列光现象中(),与光的反射有关的是()

A.光的色散B.立竿见影C.在平静的水面能看到蓝天白云D.沙漠上空出现海市蜃楼[3]

王锡阐:“!!”这题他会!

应该不是他想的那样吧⒆[()]⒆『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再看一题好了。

下列关于凸透镜的应用,正确的是……

“战国商鞅方升”所能容纳水的质量与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

关于力的说法……吸收热能……

王锡阐眼前一黑,忍不住看了看左右,是单他一个人不会,还是所有人都不会呢?

因此人少,这次的座位离得非常远,王锡阐只能看到右边的人拿着笔在写写画画,看不到对方的卷子上有没有答题。

算了,他还是直接去写大题吧。

牵引力是什么?汽车发动机的效率又是什么?

王锡阐:“……”

另一边

原本略忐忑的墨子看到题目后,眼睛biu的一下亮了,声和光墨家都有研究,还有运动、时间、轮轴,小孔成像、飞鸟的影子、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等,墨家都有研究。

原来把图画出来后如此易懂!墨子看到一些题后茅塞顿开,脑海中冒出一个又一个的灵感。

原来凹透镜、凸透镜还能这么用?

记下来记下来。

对物理的公式、密度、电等内容都不了解的古人来说,这份卷子无疑是超纲的,没做几题就难住的比比皆是,上午考过数学颇有信心的人一个个都皱起了眉。

这和他们所想象的不一样啊。

呆滞脸JPG。

上午的数学虽然看不懂题目,但听了读题后能懂,这个是听了之后更懵了。

就比如这道题——

下列说法不符合物理发展史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B.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是世界上最早记述磁偏角的人

C.托里拆利最早测出了大气压的数值D.牛顿用实验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4]

四个选项里一个都不认识/只认识一个沈括,该选什么?

赵友钦和郭守敬拼命回忆关于沈括的记载,有磁偏角这个记载吗?

两人不约而同地向沈括投去茫然的目光。

就连费劲千辛万苦才买到沈括的《梦溪笔谈》的宋应星都不敢说能准确排除B,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确实记述了磁偏角,但是不是最早就不知道了。

其他三个选项,连人都不知道,就更不确定了。

沈括本人:“……”该选哪个?

他这个应该是对的吧?

早知如此他就应该把三本物理书囫囵看一遍,等考试结束再细看。

……

物理的如图所示太多了,各个位面抄题目的人抄得都快哭了。本来抄题就不容易,还要出来各种

() 刻度表、电路图。

哇的一下哭了。

更可恶的是好不容易抄完,呈上去还要被说画的图丑,退回来重新画。

各个位面的刀笔吏/起居舍人:¥#@%#…

汉武帝位面

桑弘羊抬手擦了擦汗,幸好不用考下午这场,太难了太难了,他刚才去了刀笔吏翻译的题目,那题目看了就跟没看一样,根本就看不懂。

听说陛下之前买了一本物理书,陛下应该能看懂吧?桑弘羊余光偷偷看了刘彻一眼,见其眉头紧皱,连忙收回视线。

但似乎晚了,陛下居然在叫他。

桑弘羊心里咯噔了一下,挤出笑容出列。

刘彻瞥了他一眼,淡淡道:“把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全一册的物理书买了。”

“诺。”

刘彻:朕就不信,等看完三本书后朕还是不会。

“三颗星难度的物理果然有几把刷子,看来这回是没什么人及格了。”刘彻放下手里的竹简。

霍去病闻言,眸中闪过一丝诧异,“陛下,物理很难吗?”之前不是还说物理不难的吗?

“朕只看了一本,后面的东西朕没看过自然不知。”刘彻虚咳了一声,不自在道。话落,见天幕里有人举手,赶紧转移话题,“等考试结束了,你看他们的成绩就知道这物理不看书根本就不解其意。”

他刚才可是看到好些人都不会,空着呢。

“他们看到了什么,怎么表情都变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