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7 章 二十七章(2 / 2)

加入书签

唐太宗位面

李世民仿佛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整个人都蔫了。

“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在他脑海中盘旋萦绕,挥之不去,李世民闭了闭眼,他已经能猜到晚唐会有多乱了。

李世民一字一句念道,“唐玄宗、唐宪宗,很好,朕倒要看看的李家还能出多少混账。”

说罢,从袖口里掏出一瓶药,倒出两颗服下。

后面还有杜甫和白居易的诗,一首《春望》一首《石壕吏》一首《卖炭翁》,不用解析都能看得青筋直冒,要是解析,不吃两颗药他会受不住的。

“陛下。”大臣们担心地唤了一声,要不还是传太医候着吧。

磕了药的李世民觉得自己又可以了,“朕没事。”

唐宪宗位面

刚才还听得一腔热血,觉得自己可以平息叛军作乱,解决藩镇割据的李纯如遭雷劈:“……”

这么快就放弃讨叛了吗?才三年啊!

难道将来藩镇的势力当真猖獗到回天乏术?

*

刚迁任栓校工部尚书、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充任昭义节度的郗士美:“……”

他正想整顿昭义的政务军纪,准备大干一场!

天幕却告诉他,辛苦忙碌一场,最终还是讨叛无功,告病洛阳,怎会如此?

郗士美觉得自己的梦碎了,不由哀从中来。

【接下来看第三题,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

李白在扬州听说了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后,就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

远道寄给他。

根据背景,左迁的意思不是很明显吗?就是被贬、贬官。即便不知道创作背景,根据古代以右为尊,也能猜出左迁是贬官的意思。】

王昌龄:“……”唉,太白兄的诗作也太有名了,明明只是朋友间的关怀,如今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被贬了。

李白也没想到会当着全天下的面评析他的诗,尤其是他写给友人的诗,怪尴尬的。

社死JPG。

【这道题考查的是诗词的积累和掌握程度,通过阅读以下两首诗词写出他们的作者和作者所在的朝代。

甲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创作的背景大约是在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时写的。

唐朝的黄州大致相当于后世的湖北省黄冈市,赤壁位于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所以后世猜测应该是杜牧外放的时候,途径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这首《赤壁》。

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也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4]。】

膝盖又中了一箭的曹操:“……”我没有得罪你们任何人。

可恶,唐朝的诗人怎么回事,天天就爱把他写进诗里当反面案例。他写了那么多诗,有写诗内涵别人吗?

没有!

后世这些后生太不讲究了点。

杜牧是吧,他记住了,哼!

另一边,杜牧瞪大了眼睛,居然连他什么时候写的都能分析出来,嘶——恐怖如斯。

可是能不能不要那么直白的说出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不被重用啊!!

又不免庆幸,幸好不止他一个。

于是杜牧后知后觉发现,似乎卷子上出现的唐诗都是诗人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enmmm

三国位面,东吴阵营

周瑜:“……”东风固然重要,但他靠的可不仅是东风。

后世人写诗就写诗,怎么还喜欢内涵一下前人。

唐太宗位面

又是怀才不遇?李世民心里顿时微妙了起来,这都第几个了。

大唐后面的皇帝会不会用人啊,怎么总让忠臣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不要给他啊!

唐武宗位面

被内涵到的唐武宗李炎问自己的宰相李德裕:“……杜牧为什么会被贬?”

李德裕沉默一瞬,语气复杂道:“杜牧有诗才,亦有将帅之才,却不适合入中央为官为相。”

“哦?这评价不可不低。”李炎来了兴趣,没有继续问李德裕,而是打算回头让人查查杜牧怎么不适合为官为相。

德裕对杜牧的感观是真的复杂,当年杜牧向他献策,他是欣赏对方的,但对方入了牛僧孺的阵营。()

况且他虽欣赏其才,却不喜其人。李德裕是个严谨的人,生活作风一向很好,很看不上杜牧放荡不羁的性格。

?想看迴梦逐光的《直播考试,从开国皇帝开始》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这样的人适合当才子诗人,未必适合为官为相。

大秦位面

秦始皇嬴政敏锐的捕捉到关键字“赤壁之战”,这个很像是历史卷会出的题,侧头吩咐刀笔吏,“这句划重点。”

看来这语文书也必不可少啊,大秦没有的东西太多了。

……

【我们来看乙词,这首词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下面还考了对划线句的解释,此处指的是战争过程中,故排除AB;

马作的卢意为战马像的卢马,毕竟的卢马是三国时期刘备的马,当然不可能出现在宋朝,排除D,所以最后选择C。

最后一问,考查的诗歌主旨的理解。

甲诗中,作者写东风成就了周郎,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抑郁不平之气,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5]

乙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可怜白发生”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所以“可怜”一句应该是道尽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英雄之悲。[6]】!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