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5 章 二十五章(1 / 2)

加入书签

唐玄宗位面

一开始看到那么多贺知章、张九龄、岑参、王维诸多当朝诗人,李隆基是很高兴的,尤其是看到他们的交际圈后,更是欣喜万分,当即就命人去查他不认识的诗人们都姓甚名谁,来自何方。

但考试开始后李隆基开心不起来了,对着高力士道:“这个杜甫是什么人?”他就不能写点好的吗?

还有唐朝后面的诗人,写的都是什么东西。

你们科举考试的时候写得不挺好的吗?

作为第一个把诗赋定为科举必考科目的帝王,李隆基见到的都是歌功颂德,夸他夸大唐的诗,哪里见过这么多讽刺诗。

李隆基:我有一句mmp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陛下消消气,”高力士看着暴走的李隆基,连忙劝慰道:“这都是将来发生的事,陛下方才不是还说这是大唐之福吗?这也是陛下之福啊。”

在高力士看来,能提前知晓未来的灾难,是一桩天大的好事,就算不能提前扼杀也能提前防范不是?陛下刚才也是这么和大臣说的,怎么这会突然就爆发了?

李隆基:这被骂的福气给你,你要不要?

一两首也就罢了,出现的唐诗八层都是骂他、骂朝廷的,这谁能忍?

和李隆基一个想法的还有赵构。

宋高宗位面

经历了昨天两场考试,尤其是下午那一场考试的赵构简直快愁死了,特别担心自己的身份和做的事被太.祖皇帝知道,给他来一出“赵构不配为人君”,然后拥立太.祖自己的血脉为新君。

他捂得死死的事,竟然被几个写词的文人抖出来了,气死他了。

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文天祥,朕与尔等誓不罢休。

“给朕查,掘地三尺也要查出这几个人是什么人。”

“是。”

即便如此,赵构仍焦虑不安,看向自己的心腹汪伯彦,“汪卿,依你看此事该如何处置?”

问的自然不是李清照等人的处置,而是北伐和他自己今后的路。

赵构心里是不愿北伐的,一是因为惧怕金军,大宋国力鼎盛之时都打不过金军,任由金军攻破开封,可见是真的打不过,北伐要是惹了了金军,金军再次南下,也把他掳去雪乡和父兄团聚怎么办?

二是因为打仗要钱,要很多很多钱,他才刚继位,还不曾怎么享受,花这么多钱去和金军干仗,还有可能会惹怒金军,还不如和澶渊之盟一般议和呢。

三是万一北伐胜利,迎回父兄,那他的处境岂不尴尬。

因此,赵构打心里不愿北伐。

汪伯彦闻言秒懂,“官家不必担忧,太祖一脉迁到商丘后,恪守本分,并无出格之举。”言外之意一无兵权二无钱粮,即便被太祖承认又如何。

再说了本朝自太宗起,对太.祖一脉的防备还少吗?怎么防的你们心里没点数吗?当年要不是王安石,太.祖一脉至今怕是连出了五服的宗

室都不能参加科举(),只能守着些许钱财清贫度日。

作为一个崇宁年间的进士?()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汪伯彦已经在官场沉浮了二十四年,历经三朝,徽宗、钦宗时他都能切合帝意,赵构更是视他为心腹,他太了解赵佶父子的想法了。

赵构闻言果然心安了不少,又问了汪伯彦一些事。

……

开封

宗泽遥望天幕,满是褶皱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意。

他们大宋人才济济啊,先有范文正公、王文公诸公,后有陆游、辛弃疾等后生。

可惜他在诗词上没什么成就,不然他也想上去考考,看看是不是真如那位神女所说,只有他们想不到的东西,没有系统商城里没有的东西。

儿子宗颖见宗泽又是笑又是叹息的,不由担忧道:“爹,您没事吧?”

宗泽瞥了儿子一眼,不悦道:“我能有什么事,得见天幕,你爹我还想多活几年,好看着大宋收复河山。”

看着父亲满头华发,宗颍默默地将到了嘴边的话咽回,父亲已经给南边的官家去了十余次书,强烈盼望官家回銮开封,收复失地,可官家每每都只回复择日回京,却不见銮驾。

父亲苦苦撑着开封,亦不见官家有任何行动上的支持,官家真的有收复河山之心吗?这大宋到底是谁的大宋,开封到底是谁的京都?

山阴

陆宰怔怔地看着天幕里的那名叫陆游的老年文士,又看了看虚岁三岁的小儿子,上面那个陆游是他的小儿子吗?看着比他还要苍老,都能当他父亲了。

比对了好一会儿,陆宰蹲下身抱起儿子,对其念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妻子唐氏一脸无语,“他才三岁,还不曾开蒙!”

陆宰叹了一声,“这诗如此悲凉伤感,我倒希望不是他所作。”

汉武帝位面

因本朝无人参加考试,刘彻对考试结果如何并不大关注,他现在只想听解析。因为他发现,那本从系统商城里购买的《语文七年级上册》里也有类似的题目,但并无答案。

想到朱元璋之前问的那个为何不以他的答案为答案,刘彻觉得解析还是比较重要的。

他们以为的答案可能并不是答案,包括原作者。

若是如此,那这本书里的思考探究为何不附上它认为的标准答案呢?

不给他们标准答案,考试却要求他们写标准答案,这不是又陷入了死循环吗?

模拟考场外

大宋分为北宋和南宋,大宋的文豪也主要分布在北宋仁宗、神宗时期和南宋高宗、孝宗时期。

因此两派大都认得与自己同时期的文人。南宋还好,陆游、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都是互相认识的,毕竟同朝为官。

尤其是陆游、辛弃疾这两个总喊“北伐”口号的人,更是视对方如知己。

两人的境遇也差不多,陆游爱对皇帝喊口号,各种被贬,辗转各地,宦海浮沉,不受待见;

() 辛弃疾发现对着皇帝喊不动口号,以及自己归正人的身份不受待见后,认清了现实,不对皇帝和朝廷喊口号了,只对自己喊。

这也是朝廷没人收拾他的原因,加上会赚钱,被朝廷安排流转于各地当官。

二人见面,虽不至于两眼泪汪汪,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的诗词都被当成题目了!

这代表只要能看到天幕,就能看到他们的诗词,他们想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

辛弃疾激动道:“务观兄!()”

陆游同样激动:“幼安!?()?『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或许他们多年的夙愿很快就能实现了。

“对了幼安,那道画线句该选什么?为兄看得眼都花了。”四个选项看着有太像了,排除两个的卢战马,还有练兵场和战场。

陆游最后选择的是C两军对垒的战场上,大宋的练兵场都荒废了,哪里来的热闹的练兵场,若是将士们练兵场上都能如此勇武,大宋又怎会落得如此地步。

虽然觉得自己选的是对的,但陆游还是不大放心,见到辛弃疾本人就想问问。

苏轼闻言耳朵一动,面带微笑地和辛弃疾搭讪,“这位就是写那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大才?”

能来这里的无一不是顶尖文士,辛弃疾不敢托大,直言不敢当大才二字,并谦逊地问起苏轼名号。

“也许你也听说过我,”苏轼自报家门。

辛弃疾听到对方的名号,眼前瞬间一亮:“原来是苏仙,久仰大名。”

“哦?苏仙?说的是我?”苏轼心里有些飘,但脸上却一副很诧异的样子。

陆游向来敬佩苏轼,还评价对方“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如今亲眼见到活的苏东坡,心里的激动呼之欲出。

“东坡先生自然当得起‘苏仙’二字。”

见对方看过来,陆游立即自我介绍:“在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原来你就是陆游。”

交谈之间,辛弃疾看到李清照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苏轼,主动上前交谈,“想来这位定是易安居士了?”

李清照狐疑道:“你认得我?”

辛弃疾成名时,李清照已经死了好几年了,二人虽都出自山东东路,却并未见过。

“易安居士大名,自然是听过的。”

“易安?”

“晚辈李清照见过东坡先生,家父李格非。”

“哦?!你竟是格非之女!”那岂不是我的徒孙。

苏轼看李清照的眼神瞬间不一样了,“好好好,虎父无犬女。”想到李格非没能上来,又补了一句,“青出于蓝胜于蓝。”

“来来来,我为你们引荐……”有了苏轼当中间人,北宋南宋的诗人词人们互通了名字,卷子上的诗词有了活的作者。

闲聊了几句,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大宋如今的近况。

听闻金军南下,攻破开封,掳走二帝…

() …诸事,范仲淹、王安石等人虽然早有准备,毕竟昨日天幕里的神女已经提了一遍,但没想到事实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不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