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29(2 / 2)

加入书签

不出所料,皇帝与孩子闲聊两句,就让女儿再去刑部跟着孟予。阿四早起跟在刑部官吏的身后进入官署,满脸都是突然上班的不情愿。

天上的云比人要自由,无忧无虑地飘动,下辈子得坚定地做一朵云才行。

老裴相就这样突然地从阿四的生活中消失了,阿四也问过裴道,裴道说:“大母回族地选了一座山,好像是打算开学院。她年轻时,就是想做个教书先生,现在也算是初心未改。”

“一整座山?”阿四颇为疑惑,“开山立学是很好,但在弘文馆裴先生也是教书,有什么不同吗?”

裴道不好意思地扫视周围,低下头小声说:“大母觉得贵族子男多有傲气,不服管教者众。弘文馆多以宰相为师傅,才镇得住场,所学只是经、史、书法。不如凭借声名在外另收学生,更添功德。也更有做先生的感觉。”

“傲气?哪个有傲气?”阿四第一时间反思,“满学馆出身最贵就是我……”难道是她怠惰的心思,已经透过表象,传染给同窗学生,并且为众人所知了?

弘文馆非宰辅子孙不得入、一家不得两荫,入仕便捷又起点高,是权贵趋之若鹜的所在。如果说科举给了平民百姓出头的希望,那么开设的各等级学馆就是权力的世代相承。

宰相的孩子读宰相教学的弘文馆、崇文馆,高官的孩子读国子学、太学,直到四门学与其他专门的如律学、书学、算学,才开始对庶民开放。

裴道哭笑不得:“怎么会是四娘。有四娘在,我们那一室是最安稳的。”

“这样看来的话,既然老裴相能活到七十多再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那道娘也是一样的,等我们都老了,就可以离开鼎都四处跑了。到时候道娘就能自由自在地在外面看山看水,我就天天窝在屋子里睡觉。”阿四给伴读画饼。

裴道读过画饼充饥的故事,并不吃空饼:“七十岁啊,七十古来稀,能有多少人活到七十岁呢。我们现在连十七岁都没有。”

刺骨的寒风吹过冻土,阿四站在太极殿内悄悄跺脚缓解寒冷带来的僵硬。

小时候觉得有趣又盛大的仪式,十几年看下来,也习惯了。即使知道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但阿四还是很想滚回温暖的被窝。

真可惜,十三岁的人已经不能算小孩子了。

正月十五的夜宴,闵玄璧受邀列席,以未来太子赞德的身份。

他今后的生活,大约就如“赞德”这个称谓一样,陈列在东宫,成为太子圣德的一部分。

原本就消瘦的人,回家半载,已然形销骨立,华服珠宝没能衬托出闵玄璧的光彩,反而让他脂粉也这盖不住的苍白面色更加显眼。

酒过三巡,闵玄璧举杯,微笑走向阿四。

毕竟有个伴读的名头在,阿四没有推拒,满饮一杯后寒暄道:“听说府上数月前出了些事,你是为此生病了?脸色这么难看。”

闵玄璧闻言,苦笑摸脸:“是么?家中旧人说,我生父有一张十分出众的面容,而我远不及他。蒲柳之人,连胭脂水粉也装饰不住。”

闵玄璧打小一副药罐子模样,餐饭吃得少,脸也比同龄人稚嫩。盛装打扮下,如同孩子穿了大人衣裳,非常违和。

阿四乐了:“长姊非是以貌取人之人,定会善待与你的,不必为此忧心忡忡。”

面对阿四的好心劝解,闵玄璧听完却是脸色灰暗:“我……我之前送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